在台灣的工地,常見一塊綠底白字的工程告示牌,標明工程名稱、施工廠商、施工期間、工地負責人等資訊,希望透過全民督工的方式,確保施工品質。對於民眾來說,如果是古蹟修護或重大公共建設,除了上述的工程思維,能否有更積極、甚至是教育意義的作法呢?
日本青森縣的弘前城,目前正在進行石牆修繕工程,還因此「移動」了天守閣。因為主管單位的巧思設計,在石牆修繕期間,繼續開放民眾參觀天守閣,不只保留觀光功能,還發揮施工過程的教育意義,這個作法值得台灣借鏡。
弘前城是當地重要的歷史遺跡,也是著名的賞櫻勝地,因為弘前城所處的弘前公園,種植許多櫻花樹,每到春天美不勝收,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櫻。由於弘前城本丸的東面石牆,被檢測出有崩塌之虞,於是展開長達約10年的修繕工程,預計2026年完工。
這個工程會影響到天守閣,但主管單位不是採取「拆解天守閣、再移至他處」的作法,而是在2015年8月至10月間,將天守閣向本丸內部移動約70公尺,目前已移至新的位置。預定2021年再次施工,將天守閣恢復原位。
台灣人對類似的工程並不陌生,有人可能會想到1997年宜蘭二結王公廟「千人移廟」的壯舉,將移動工程賦予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相較而言,弘前城天守閣的移動工程,在日本國內也是相當少見,當時還登上國際新聞,而日本人則重視這項工程的教育意義。
由於石牆修繕的工期長,被移動至另一處的天守閣並沒有關閉,而是開放參觀。首先,遊客透過入口處的看板,可知天守閣因為石牆修繕而被移動位置,經由指標引導,遊客可以走到臨時搭建的瞭望台上,在最佳角度拍攝天守閣。
進入天守閣後,內部一樓播放整個移動過程的縮時攝影短片,還有以展板解說整個移動天守閣的流程,包括如何以起重機吊起、設置軌道、經過多次的移動與轉動,才到達現在的暫放位置,以及展示相關器材,讓遊客了解施工的技術與特色。在護城河外也有臨時瞭望台,讓遊客近距離看到石牆修繕的現場情況。
其實,這些設計都不難,也無須先進技術,但重點是有沒有做到「以遊客為中心的整體設計」。例如,這個移動工程的展板設計不只簡單易懂,一目了然,還有英文、中文、韓文等外文,甚至連工地進出口的工程告示牌這種小地方,也有外文說明,可見日本人把外國遊客也納入規劃設計的用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讓施工過程也有教育意義,不只有益於民眾,甚至能減少施工過程帶來不便的排斥心理,這是我們以前沒想過的,對於政府(或廠商)與民眾都能雙贏的作法。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日本弘前的移動城堡——施工過程也有教育意義)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