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怎麼樣,上次推薦你去參加的活動,好玩嗎?」
個案:「其實還不錯欸!」
心理師:「有什麼發現嗎?」
個案:「很久沒有出門這樣和一群不太熟的人一起互動了,本來以為會很尷尬的。但過程中,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對方一直對我笑、說謝謝,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什麼很棒的事。」
心理師:「你確實在做一些很棒的事呀!」
個案:「本來我已經覺得自己快累死了,沒想到你還叫我去療養院當志工,我上次真的快氣死。好險我太太說,她很有興趣,想去看一看。」
心理師:「研究告訴我們,助人其實真的是快樂的來源,也可以紓壓。我也很謝謝你願意真的去試試看,和我分享你的感覺。」
個案:「我下次會帶家裡小孩一起去!」
心理師:「那你要有心理準備,他可能會罵你唷:『我都快累死了,為什麼爸爸還要我去當志工!』」
「日行一善?生活已經夠忙了,還要我去幫助別人?」你沒聽錯,這也不是打高空。研究一致指出,助人、做善事的舉動,不但可以改善身體健康,還能舒緩壓力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一個研究以高血壓患者為對象,研究者提供受試者一人約三千六百元台幣,並要他們在六周內把這筆錢花掉。被指定要把花在「他人」身上,拿來造福他人的這群人,在後續追蹤時的血壓變低了。另一個類似的研究,追蹤了高血壓患者兩年後發現,患者花在善事上的錢越多,後面血壓就降得越多。
不管是醫院、廟宇還是教堂,志工臉上總是都笑笑的,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做好事時,我們的心思會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他人。我們會看到,其實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幫助,對比自己本來的生活,相較之下自己的狀況其實已經挺好的了。
不過,這種做善事而能紓壓、帶來快樂,會不會只是一種感覺?真的對身體有好處嗎?一群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做了實驗來驗證,做善事是會改變大腦的。
受試者要想像,他將要把一筆錢捐給他認同的慈善機構,研究者一邊觀察他們腦部活化的狀況,發現這些人在思考捐錢時被活化的大腦區域,和我們在吃巧克力、吸毒時活化的腦區是一樣的,也就是帶來快樂感受的腦區。光是用想像的就有這樣的效果,想必實際行動會帶給我們大腦更多快樂的感覺。
替同事倒杯水、買個小點心給朋友當驚喜、真誠地感謝今天為你服務的店員、多給一點小費、寫幾張小卡給你想感謝的人、捐血、贊助你認同的組織、當志工、捐贈骨髓,談到善舉,有太多可以做的事了。
除了做善事之外,還有另一個小動作,就能幫你消除壓力、增強幸福感、改善心臟機能、抑制血壓上升、增進與人的親近感。這個動作很簡單,但要﹁記得﹂做就比較難了,就是:從生活中尋找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並且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