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令日曆因根據時令設計每日飲食而爆紅,但今年文案引發性別刻板印象遭批評。婦團表示,這類的刻板印象常不經意在日常中發生,台灣性別意識已逐漸提升,企業應更注意。
食令日曆是一本在群眾募資嘖嘖平台募資出版的日曆,因主打配合時令設計每日飲食、配上營養師解說營養成分等,在2019及2020年兩年都募資成功、順利出版2020年及2021年日曆。
不過,2021年出版的食令日曆文案內容中,有多處文字涉及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言論,包含「做了人妻也要和桶柑一樣水水的」、「皺巴巴不只是主婦的禁忌」、「猴頭菇和女人都追求終極的白皙」等,引發強烈批評。
業者後續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願意做修正,會安排調整文案更新於食令日曆電子版,但由於許多民眾都是購買實體版日曆,對於業者做出的回應並不領情,也希望業者能回收實體版日曆並退費,但目前業者未有回應。
業者在臉書貼文指出,日曆初衷是希望透過食材給予人們健康能量,也希望透過文字分享對生活的小體會,有時是輕鬆小語、有時也希望是小小的正能量等,但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處長洪雅莉指出,很多人常常不覺得自己歧視別人或是有刻板印象,但這其實才是最需要被提醒的。
洪雅莉表示,刻板印象常常不經意地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也許業者並非刻意這樣做,但若別人看到覺得很不舒服時,這是必須要被提醒的,因為必須尊重別人不舒服的想法,業者必須去理解。
現代婦女基金會教育宣導部主任劉容任則表示,食令日曆在募資平台稱要教育民眾有關食物的知識,但回到教育這層面,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一條就闡述是要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及消除性別歧視,業者認為自己是要用詼諧的方式吸睛,但卻選擇了非常不適合的方式。
劉容任說,日曆文案論述有很深的性別價值歧視,既然扯上教育就是非常的不適合,且或許有家長是購買來要教育小朋友的,可能因此影響民眾的價值觀。
洪雅莉也提醒,從網友回應也可以看得出來台灣性別意識正在提升,民眾已經越來越來希望社會能更平權,建議所有企業應該更加留意這塊,「民眾意識已經提升」,不管文案或是圖文、產品內容等,否則就有可能發現像今天這樣的事件。
責任編輯/陳怡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