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沒什麼宗教信仰,年紀愈大,卻愈想參加宗教活動?社會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2017-10-06 08:20

? 人氣

對於年紀大的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他們通常是一群比較有信仰的人。許多人都會覺得,當我們年紀愈大,我們愈容易想要擁抱信仰,而新的研究似乎也支持這樣的論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一份來自美國有關於信仰的調查之中,結果發現大約有48%的65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常有基於信仰基礎而上教堂的習慣,相較於18-29歲之間的人只有27%來的高得多。

當問到個人主觀上對於信仰重要與否的判斷時,超過65%的老年人認為很重要,勝過於40%的青年人。不論是什麼事情產生這樣的結果,現階段的年輕族群確實比較不在意信仰這件事情。

有些發展心理學家或是神學家認為,信仰(或廣義來說有關靈性或精神層面的概念)是我們創造意義感受或是生命統一性的根源,也是我們在發展的最終階段(老年)最重要的事情 (Fowler, 1981; Tornstam, 1997)。

有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信仰可以幫助我們緩和對於死亡的恐懼與不安全感 (Vail et al., 2009),特別至當信仰傳遞某種永生與不會衰敗的概念時。因為當我們老化以後,我們會傾向增強這類的關注,我們開始關注生死的議題,而為了想通這些事情,信仰成為當我們變老以後重要的事情。

不幸的是,許多信仰的調查只能窺見一小部分的現象,或特定時間點的現象。就如同調查結果,我們很難區分這樣的差異是社會世代之間背景的差異,還是因為單純個人變老的差異。是否比較老的成年人因為心理上的需求的增加,在年老後變得真的比較有信仰?還是現在的老年人比較有信仰,是因為他們的出生背景以及成長的時代比較重視信仰,所以他們現在就比較重視信仰呢?(所謂的世代的效果)

也好在,許多研究同時也進行了長時間的延續調查,嘗試去解開這樣的疑惑,嘗試去比較不同年齡,不同世代的效果,在信仰上的差異。

(圖/Tony Tseng@flickr)
信仰是一種心靈寄託,能夠幫助減少不安。(示意圖非本人/Tony Tseng@flickr)

在世界價值觀調查與歐洲價值觀調查中,長時間追蹤測量人類價值、信念與態度,不同於信仰的調查,這兩份研究針對同一群人每5-10年間追蹤一次,重複詢問相同的問題。這類的研究可以同時看同一批人,是否在他們逐漸變老的過程中,真的開始覺得信仰變得比較重要的,試著回答信仰隨著年紀愈來愈重要到底是個人年紀增長的關係,還是是世代之間時空背景的差異。

在2015,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者David Hayward與 Neal Krause從這份調查中探究兩個指標的資料,一是個人主觀覺得「神」的重要性,與個人有多常去教堂。他們整理上述兩份調查,總共收集了約72萬多筆的回覆資料,介於12到104歲之間,超過80個國家,橫跨33年(Hayward & Krause, 201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