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出生的陳俊朗,曾經也是個走跳江湖的囝仔。為了給孩子一個該有的童年,2000年從台北返鄉回台東,開始以音樂、課業輔導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以及多位沒有晚飯吃、流浪社區間的孩子。至今建了九個書屋,服務深入知本十四個社區,為孩子帶來教學、運動、音樂等。
對台東大知本地區上千名孩子來說,被稱為陳爸的「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是個比爸爸還爸爸的人。想學吉他,陳爸教他們彈;想聽故事,就說故事給他們聽;甚至是被欺負了,想學打架,也一起陪著練武術。18年下來,目前已在大知本地區十四個社區成立九個書屋、一家咖啡館,並積極推動在地社區營造計畫。陳俊朗說:「簡單講,我就是在為這些壞孩子、被丟棄的孩子,還有壞大人找一條路,說一句公道話,也為我們社會找到一個機會。」
不良少年、做八大,竟回台東為孩子創辦書屋
陳俊朗故事的起點,來自做為一個爸爸的醒悟。有著不怒而威氣勢的陳俊朗,不諱言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是個不良少年。打架殺人放火的事,他全都經歷過;回到台東家鄉前,曾在台北做過複雜的八大生意,見識過各種場面。考量到兩個孩子的成長,2000年時,決定金盆洗手回鄉。
原本只是在準備書記官考試的閒暇,於自家庭院與兩個孩子說故事、唱唱歌、玩遊戲,卻吸引了附近愈來愈多孩子加入。這才驚覺,自己所處的社區,有許多像這樣被學校和家庭忽視的孩子,如果不拉他們一把,這些缺乏關愛的孩子,極有可能跟他一樣走上混跡江湖的路。人變多了,需求也多了,光是庭院的陪伴並不夠,陳俊朗決定為孩子找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讓他們安定下來。
「目前教育的問題在於,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前面三分之一的孩子,因為容易、聽話、好弄。中間的三分之一會自己照顧自己,但後面的三分之一,就永遠沒人管。真的很奇怪,政策的槍永遠射不到他們,力量怎麼放也是放不到,微乎其微。」陳俊朗指出,書屋的那些孩子,至少有一半接觸不到教育資源。「他們之中一半的一半,一定走入黑社會。」陳俊朗直言,我們社會問題就是這三分之一的問題。「當老師的可能知道,一個班級要好,最底層三分之一帶得起來就可以了,社區也是,可是誰來做?誰願意帶他們?」
2006年7月,他找了些朋友,出錢出力租了一間兩層樓的房子。這是第一家「孩子的書屋」,孩子們取名為「建和書屋」,大夥兒不再只能在庭院中活動,終於有個「家」。自己掏腰包、募款、找資源,這18年一路走來其實非常辛苦。陳俊朗甚至曾負債兩百多萬元,沒有朋友可以借錢、員工的薪水發不出來、沒錢繳房租,還吃了八個月的泡麵。但他想起武訓興學的故事,硬是咬著牙撐下來,終於在不利的環境中找出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