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國文老師是個竭力宣導大陸恢復繁體字書寫的學者。哦,不對,她反對我們稱之為「繁體字」,而應稱作「正體字」 ─因為這些更複雜的漢字寫法本是從古代一脈相承而來,不應該叫做「繁」體字和大陸一九四九年後新造的「簡」體字對應,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
簡體字將這些珍貴的古漢字破壞了 ─磨損其美感,徒增其歧義。如蘇軾《滿江紅》中原文「早生華髮」、「雄姿英發」的「髮」、「發」本是不同的字,而簡化後則同為「發」,生澀而費解。
亓老師是個嚴肅的正體字研究學者,從她對待我們作業的態度可以看出。在每次上交的課堂心得中,她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提醒我「多練正體字」。有時是直接寫下這樣的評語,有時是將我字裡行間中順筆寫下的簡體字毫不留情地一一圈出。有一次我寫的「与」(與)被她圈出來,並在底下寫到:「『与』字是借用的日本符號,根本不是中國漢字!」又一個「义」(義)被圈出來寫道:「孟子創『義』字為捨生取義之意,今被簡化,真是可悲!」
這讓我體會到她作為一個研究中國古文化的學者的悲哀惋惜之心的同時,也讓我本身覺得自家文化被別人橫加指責的難過。我想,簡體字,也是我們大陸人的文化呀!從上世紀中葉簡體字推行以來,今天的億萬民眾都用它作為文字傳播的媒介;如果作為中國人的大多數,書寫的並不是中國漢字,那難道只有臺灣才是真正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地嗎?
從繁到簡,大多漢字保留間架結構的一致和完整,方正姿態又省略筆劃、易於提高書寫效率和與外國文字溝通轉換的簡體字,自有它問世和穩定存在的理由。又何必因為正體字的使用範圍頻率下降而喟歎中國文化的消亡?我認為,簡體重交流、效率,繁體重傳承、美感,二者各有優劣;更何況簡體字符合中國大陸的國情 ─若沒有簡化過的漢字,大陸的漢字普及速度恐怕要無期限滯後了吧。
也許是我作為交換生,對亓老師講的這些內容敏感而上心。我將和老師對漢字問題之「不可協調的矛盾」向同班同學傾訴,他們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或是發自內心地感慨,或是好心地寬慰我:「國文老師他們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和我們現在的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啊!」「簡體字就是簡單好寫,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為了方便會把筆劃多的字寫成簡體字呀!」事實上,我也聽一個段子調侃過:臺灣留學生不得不看懂簡體字,因為《生活大爆炸》中文翻譯劇組都是大陸留學生……
我走之前,和亓老師發了一封告別郵件。意想不到的,兩個小時後她竟回覆了長長一篇文字。這是國文老師寫給我關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最後的敘述,我是真正受到了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