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他老人家給出的答案是「舍魚而取熊掌」可見熊掌比魚來得珍貴 ; 前面說的多是些魚類,現在該來說說熊掌了。
諸葛先生已經看到人家手上那張畫著一頭站立的大熊圖片了,張牙舞爪的,在吃貨眼裡還不就是一對寶貝的熊掌嘛!說起來,古人吃熊掌的歷史其實很久遠了。原始社會的先民獵殺一頭熊,胡亂烤著吃,其他部位都咬嚼不動難吃得要命,惟獨分到爪子的那位吃得津津有味,於是,大家就知道了熊掌好吃。
古人說:「居則狐裘,坐則熊席」,意思是居家時穿的都是狐裘皮草,吃的則是熊宴,當時的熊席多為君王所設,而熊席則都以食熊掌為中心。
熊之美味在其掌,吃熊掌因此也往往是權勢的象徵,歷代帝王大凡都不會放棄這種權勢的象徵,然而,大家卻一致採取了祕而不宣的態度 ; 那些明目張膽留下紀錄的,則都是一些暴君了。比如商紂王因為性急,吃了還沒熟的熊掌硌了牙,一怒之下殺掉了廚師;晉靈公因為廚師沒有將熊掌燉酥,不光要殺廚子,殺完了還要將廚子的屍體裝在畚箕裡,讓婦人抬著走過朝堂示眾(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讓婦人抬他的屍體,可能是因為晉靈公怪他暴殄天物,實在太生氣了,死了還要羞辱他)。
總之,兩個晦氣的廚子無一例外,因為熊掌沒燉酥熟而丟了性命,可見此物實在難以燉熟。
其實,燉熟熊掌有個訣竅,那就是先將熊掌在蜂蜜水裡浸上幾天,因為熊喜歡吃蜂蜜,所以需要蜂蜜來化堅。然後在烹煮時,再厚厚地塗上一層蜂蜜,用酒、醋、水三種東西和熊掌一起煮,熊掌就會發得跟皮球一樣大,很容易煮軟了 ; 如果不用蜂蜜,據說任你煨幾天都下不了筷子。
實在沒有蜂蜜,用米泔水(淘洗食米的水)代替浸泡也可以,只是日子要更長一些,這是清代人的食譜裡記錄的。家裡的米泔水是個寶,千萬不要隨便倒掉,洗菜可以去農藥殘留,洗鍋碗則可以去油污。
熊有四個掌,但好吃的只在前面的兩個掌,因為熊一入冬就要入洞冬眠,進了洞裡還沒睡著那會兒,又沒其他東西可吃,只好舔舔自己的前掌 ; 這一習性在家養的貓、狗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因為長時間舔拭,唾液精華都浸潤其中,所以前掌特別豐腴。
但是,一對前掌裡頭又只有一隻好吃,因為據說熊在冬眠的洞裡除了舔一隻爪子之外,還得用另一隻掌抵住自己的穀道,也就是肛門。所謂冬眠,就是得把進出口都管住了,這長覺睡得也滿辛苦的,那只管「出口」的前掌就隱隱帶著一股臭味了。
但問題是你又不知道究竟是哪隻前掌管「進口」,哪隻前掌管「出口」,有人說牡左牝右,也就是公左母右;也有人說一年一換,比如今年用左掌,明年就必定改用右掌,好像這傢伙也知道你們看上了牠的爪子,硬是要給你們出點難題。所以,在烹煮熊掌時,一對前掌一定要分成兩鍋燉,總有一隻是臭不可食的,你想想!打一頭熊多不容易,而四隻爪子又只能吃一隻,這熊掌能不珍貴嗎?
熊掌剛割下來是不能立刻食用的,必須等到第二年徹底乾透才能燉食,而且新割的熊掌也千萬不能碰到水,只可將血水擦乾,不能用水去清洗,否則日後就燉不爛了。
熊掌上的毛也很難去,古人發明了石灰發酵的辦法:挖一個坑放入石灰,再將熊掌放進去,澆以冷水,熊掌在石灰水中發過,冷卻後就很容易去毛了。熊掌的收藏和保存也要用到石灰:先用石灰鋪底,再放一層厚厚的炒米,將熊掌埋藏在炒米中,用石灰封口。
這些當然只是聽聽而已,畢竟現在沒人會去保存熊掌。
熊掌好吃,但吃過的人少之又少,本書也只是紙上談兵。據說,吃熊掌還有一個禁忌,那就是農曆十月份不能吃熊掌,為什麼?不知道,古人是這麼傳下來的。
唯一例外的是春秋時期的楚成王,他的太子造反,搞宮廷政變,楚成王臨死前強烈要求吃上一頓煮熊掌才肯告別人世,這個時候是十月十八日,死都要死了,當然也管不了這些了。楚成王的太子沒有答應,他倒不是因為怕十月份吃熊掌對他父親身體不好,而是怕他老子藉口吃熊掌拖延時間等待外援,所以堅決不答應,逼著老子趕緊上黃泉路報到。
楚成王最後帶著沒能吃上熊掌的巨大遺憾,上吊自殺了。
從前北京的私房譚家菜做熊掌出名,除了宮廷御廚外,據說就他們家最行,譚家菜的老闆也很牛,不管是誰請客都要給他留一雙筷子,你的熊掌也得讓他嘗一嘗,所以他比楚成王口福好多了。
吃貨寶典
沒有交易就沒有殺戮,熊掌和魚翅一樣,現在都不提倡。
作者介紹|陳華勝
歷史文化作家,高級編審。現任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杭州網總經理,十九樓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治史寫史頗見功底,懷古論今行文自由,更有打破常規的開拓情懷。
曾出版《大江東去三國志隨筆》、《玄奘取經西遊記》、《獨步江東吳大帝傳》、《三國奇譚》、《大宋王朝的生動面孔》、《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等十餘部作品,版權遠銷臺港和日、韓等國。臺灣著名評論家羅吉甫先生評價他:讀書有間、論述有趣、下筆有神、推斷有據,能夠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吃貨簡史》(原標題:熊掌好吃,罪名難當。)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