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同時是非常優秀的榮格分析師、 作家兼廣播主持人,不過鮮少人知道她其實和許多人一樣,來自單親家庭。看似不完整的生長背景,如何造就她的未來發展及成就?在《那些生命中的微光》這本書中,透過陳雅琳的採訪,一一解析。
鄧醫師以數學資優生的身分保送進入北一女,第一天去報到就有一個同為資優生的同學對她說:「鄧惠文,你真的讓我開了眼界,因為我聽說你是單親家庭長大的。」鄧醫師不懂為何這位同學要提這件事,於是問:「所以呢?」同學回答:「我真是開了眼界,單親家庭這種破碎的背景,怎麼也可以有這麼好的小孩?!」
鄧醫師聽出同學的話中其實是關心,認同自己跟她一樣是傑出的孩子,而且同學是想要跟她做好朋友,但那句話還是讓鄧醫師覺得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長大後花了滿多時間,她才慢慢把這些感受和體驗,整合成自己的一種價值。
心理學中的發展學派,認為兒時發生的事,可能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鄧醫師原本也是這麼想,但是在接觸到榮格心理學之後,她開始思考,這樣的歷程是不是為了讓她找到什麼?有沒有可能這些磨練,是為了讓一個人發揮自己的某些能力?
人在小時候遭遇的創傷,如果有機會檢視整個情境,可能為個人帶來更多動力,幫助創造原本沒有想到的成果。一個人如果能將生命中的挫折創傷,和某些自我內在的藍圖、個人特質或能力加以結合,那麼這些創傷就會變成一股力量。
當然也不乏會有人被創傷打敗,例如兒時貧窮的不好記憶,可能讓人長大後,致力於追逐金錢。鄧醫師提到有類似創傷的孩子可能很多,但只有一部分的人會把這些創傷淬鍊成一種力量,她就分析,我是屬於後者那個少部分的人,因為從小面對不公不義的遭遇太多,導致長大之後,致力成為追求新聞正義和社會正義的人。
她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一個人能夠正向發展的地方。」
所以一直以來,她鼓勵所有人要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她甚至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子的經驗,讓她對性別議題、多元尊重的推動,一直很有熱忱。
作者介紹|陳雅琳
資深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資深記者、新聞台總編輯、暢銷作家、紀錄片導演。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於《自由時報》擔任記者起,就經常跑出政經新聞大獨家。新聞資歷近三十年,是少數能統包新聞採編製的全方位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懷環境與人權議題,擅長故事性報導,因而搏得「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稱號。出身貧寒、處事認真積極、個性忍辱負重、不怕辛苦,亦有「新聞界的阿信主播」封號。曾獲《讀者文摘》票選為「全國百大受信賴人物」,多年來獲獎無數,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並三度入圍金鐘獎。
現為壹電視總編輯,製作主持《新聞深呼吸》、《我是救星》、《台灣的前世今生》、《有一種 Style》等優質深度報導節目。早年在 TVBS 即擔任晚間新聞主播,並主持《2100 新聞最前線》;在三立新聞台則開創出《福爾摩沙事件簿》、《台灣亮起來》、《消失的國界》、《文化大國民》、《大時代》等受到觀眾喜愛的優質節目。熱愛在第一線跑新聞,深度的人物訪談功力,總是能帶領觀眾深入焦點人物與事件核心,找出台灣這塊土地向上的力量。著有《希望回來了:最大的苦難,最美的重生》,並長年擔任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作育無數新聞人才。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那些生命中的微光》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