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散戶這麼愛存股?股市越跌越買、看到高股息就瘋狂,小心糖衣背後套牢陷阱

2021-04-27 11:58

? 人氣

台灣散戶愛存股,其實背後有心理學因素?專家分析偏好現金股利的原因。(圖/取自Pexels)

台灣散戶愛存股,其實背後有心理學因素?專家分析偏好現金股利的原因。(圖/取自Pexels)

在上篇文章我們提到過,許多投資人非常喜歡公司發放現金股利,股票的殖利率愈高愈好。但是從金融理論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反而是一種異常現象(Anomaly)為什麼?因為在考慮交易費用和稅賦等摩擦成本之前,股利和資本利得應視為彼此的完美替代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簡單說就是,現金股利的發放會導致公司股票的價格下跌,跌幅會等於股利發放的金額。除非你認為1美元不等於1美元,否則這種情況肯定成立。所以投資人應該將相同金額的現金股息發放,和通過出售等同金額的公司股票所產生的「DIY自製股息」一視同仁 ; 因此在不考慮摩擦成本的情況下,股息是中立的,不好也不壞。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2011年9月提出了這一點。在宣布了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回購計劃後(Share-buyback program),一些投資人追問巴菲特為何不發放任何的現金股利?他在給股東的信當中解釋了為什麼他認為股票回購符合股東的最大利益 ; 同時他還說明,任何喜歡現金的股東都可以通過出售股票來有效地產生股利(DIY自製股息)。

就連巴菲特都這麼說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投資人超愛配息,並且不能接受公司不發股利呢?同樣都是產生現金流,為什麼投資人很難區分因為股息發放和出售股票兩者的差異呢?

行為財務領域(Behavioral Finance)的兩位超級著名學者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在1983年的研究「Explaining Investor Preference for Cash Dividends」當中詳細解釋了投資人對於現金股利偏好的異常行為,研究提供了以下的解釋:

1. 第一種解釋非常寫實,因為就控制支出的能力來說,喜歡高配息的投資者常常會有無法延遲滿足、無法延遲消費的心理問題。為了順利解決這個心理問題,他們會下意識將「股息產生的現金流」視為固定的限額支出,將支出限制在僅來自於投資組合的利息和股息,並且不需要動用到本金。

使用DIY自製股票的「總報酬投資法」並沒有辦法解決個人無法延遲滿足的心理毛病,因為總報酬投資法需要自己親自動手賣股票來產生現金流,有自我控制問題的投資人可能一不小心就多賣了。這樣很容易造成當前過度放縱的消費行為,無法抵制物質慾望帶來誘惑。簡單說偏好高配息的投資人通常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

因為稅負成本的關係,投資人太喜歡股息並不是一件好事 ; 不過通過股息發放的方式來產生現金,間接下意識能夠解決心理方面的行為偏差,老實說還算合理。換句話來說,喜歡高配息的投資者其實有延遲消費、延遲滿足的慾望,但是他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可能控制不住,所以只好利用高配息間接創造出一種局限性,限制了自己過度的消費機會,從而減少了內心的衝動與外在的誘惑。

2. 第二種解釋是基於所謂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展望理論也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理論指出人們對獲利和損失的重視程度不同,因此投資人不會根據感知到的損失來行使投資決策,反而是根據感知到的獲利來行使投資決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