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2歲以上會走的孩子,我們外出時不會讓他們坐推車,但是米蘭的整個人故意癱軟在地不想離開園所,安全考量下我們把他放在推車上,一路上哭叫不停的米蘭,在進去公園,鐵門栓上後那一秒,不誇張,馬上跳下推車,跟我嘻嘻笑的玩起來。
被孩子標籤為「軟柿子」的Claudia走過來跟我說:「這會兒他不是玩的很開心嗎?剛才不知道在鬧什麼?」
我笑著說:「米蘭並不是真的不想到外頭來,因為他一開始就選擇外出,而不是待在幼兒園。他會反應那麼大是因為看到好朋友喬納生沒有一起同行,這年紀情緒轉折的表現常常來得快且強度很高,如果我們只順著孩子的情緒走,這不是尊重,而是放縱孩子,讓孩子學會讓情緒主導行為,所以就算要多用一個老師的人力,我也會把他帶出來。」
「他對我鬧得那麼特別厲害,真的是認為只要再哭大聲點他就會贏啊。但是在公園裡,他卻第一個來找妳玩。」Claudia回答:「我想我之前是有點困惑了,覺得尊重孩子就是不要勉強他們做違背意願的事,也希望孩子們能喜歡我。所以,如果他們吃飯時不坐好,或是吃飯時拿餐具敲打著玩,我都不知道要不要制止,常常制止了也沒效。」
「今天的事件反映,其實是平日孩子對你的觀察,對孩子溫和是應該的,但是溫和不代表可以被予取予求,尊重孩子意願也不代表我們什麼事都要說好,比方說3歲的孩子吃飯時還不能好好坐個15分到20分鐘,你不需要對他兇,妳只要讓他們知道關於原則問題,你絕對說話算話。他們起身的時候,輕輕的帶回座位,就算要重複20次,坐著用餐的班上紀律不會為他一人改變,最多一個禮拜,孩子會知道吃飯要坐在椅子上用餐。」我回答。
「你要記得,無底線的尊重孩子,無法讓他們體會什麼是尊重。」我繼續說:「幼齡孩子其實更需要有明確原則的生活,來培養安全感,你不設底線,孩子當然會越界,你有看過朝父母吐口水,打父母耳光的小孩嗎? 」我說:「但這些孩子其實心裡藏著不安,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被期許的行為,所以會愈鬧愈兇,想找出父母底線。」
Claudia睜大了眼看著我,說:「只一昧想討好孩子的背後,原來有不少隱憂。」
「沒錯! 今天讓米蘭待在園所裡,老實說不是不能安排,但今天我們處理的是原則問題,與尊重孩子意願與否不能混談,一開始我們已經問過他的意願了,如果我今天因為他反悔哭鬧讓他進去,萬一半小時後他又覺得室內太無聊,想重施故技再出來玩呢?尊重孩子意願之前,要先確定有沒有牴觸大原則,妳就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我進一步解釋。
「我想我懂了,這就像妳常常說的,be gentle but firm (溫和但堅定)」她回答我。
「米蘭知道妳偶爾在尊重和原則之間有些灰色地帶可以被擊破,所以只找妳鬧,只要了解這點,其實妳便很快可以修正過來,堅持幾回,就能發現哭鬧程度會慢慢降下來,不要太洩氣,努力成為讓孩子喜愛且受尊重的老師吧!」我下了結語。
等我們回到幼兒園,留守園所裡的德國幼教師凱莎看到我們,第一件事就是問「米蘭還好吧?我在裡面聽到他哭的慘烈,本來想開門跟你們說,多留一個孩子我也可以應付,但又覺得這樣破壞原則,他之後可能會愈鬧愈兇,就交給你們決定了。」
「還好妳沒出面,要不然我就學不到這麼重要的一課了。」Claudia笑著回答。
很多父母希望可以當孩子的好朋友,不願意看見孩子在長大以後便漸行漸遠,但「朋友」的角色,恐怕並不適宜太早全面登場,除了教養的重責大任,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認為在孩子真正學會尊重你之前,他是不會當你是朋友的。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原標題:軟柿子還是真朋友?)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