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術」,就是透過「法」控制臣子的技巧。韓非曾表示:「術是不可見光的技巧。君主應該將其術暗藏於心,仔細觀察比較,祕密的操控臣子。」
他同時也說:「只要使用術來治理天下,即便自己高坐朝堂,容態猶如處子般閑靜,國家仍然可以平順、康泰。反之,如果不善加運用「術』來治理,就算勞瘁消瘦,仍然事倍功半、難收成效。」
最後的「勢」,則是權勢或權限的意思。《韓非子》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從前,魏昭王想親自擔任判官審理案件。於是,他找了宰相孟嘗君來。
魏昭王:「寡人想親自當判官審理案件。」
孟嘗君:「既然如此,請先熟讀法律吧!」
魏昭王馬上翻閱法律書籍,可是,讀沒多久便開始打起瞌睡。
接著,他又這麼說:「寡人還是不適合鑽研法律。」
韓非引用這個故事之後,補充了下列註解:「君主只要掌握權力的核心就夠了。如果連臣子該做的事都要插手干預,當然會困倦。」
這裡所說的掌握權力核心的狀態,就是「勢」。簡單來說,就是掌握對臣子生殺予奪的權勢。因此,只要不輕易放掉權勢,就可以隨自己的心意控制底下的人。如前文所說,貫徹「法」、運用「術」、掌握「勢」,就是駕馭臣子、統治組織的訣竅,這正是《韓非子》一書的重要主張。
就算不用特別說明,大家應該也不難想像,韓非於書中假想的君主(現代人則可想像為主管或領導者)形象是孤獨的。然而,如果沒有足以承受孤獨的堅強個性,就沒有立足於上位的資格,這似乎也是韓非想闡述的論點。
後世不認他,卻人人學他
《韓非子》的作者韓非,活躍於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當時已接近戰國末期。戰國時期是由燕、秦、楚、齊(田齊)、韓、趙、魏等七個強國(即戰國七雄)相互抗爭、對立的時代。然而,在各國持續發動血腥戰爭的同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輩出,並各自提出「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展開激烈論戰。其中,韓非承襲了法家思想,並將法家理論集大成,成為諸子百家的完美句點。
韓非在前3世紀初,出生於韓國。當時,正是戰國七雄之爭接近尾聲的時期,秦國的優勢已然穩固。韓非是韓國的庶公子(此處的公子指王子,庶公子為妾室所生之子),身分尊貴。但即使身為公子,卻仍因不是嫡出(正室所生),而沒能享有太多的特權。
韓非年輕時拜師趙國的荀子門下。荀子在鑽研儒家學問的同時,提倡「性惡說」,在諸子百家之間大放異彩。後世認為,韓非之所以強調「別相信任何人」,就是因為荀子的深刻影響。順道一提,在這個時期,韓非有一位名為李斯的同門,之後成了秦始皇的宰相,據說李斯私下其實相當讚賞韓非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