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企業會感受到一波接著一波的壓力,以前換冰水主機做節能就可以了,後來還要裝太陽能板才算CSR,現在還得繳碳費。以前的環境外部成本,現在都要內部化成為公司的財務帳單。
人有規避損失的傾向,如果能減少損失把錢省下來,就是賺錢。國家、企業、個人採取減碳行動,就跟防疫一樣,是為了集體控制風險,把損失降低,國家才會有尊嚴,企業才會更賺錢,你我才不用天天悶在家都不能出去玩。
雖然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綠電是非常關鍵的要件之一,但是一味地推動企業使用綠電,做一百年也不會達到碳中和。
這時很多公司就說了,「我有加入RE100啊。綠電不就是零碳嗎,買綠電憑證,我公司不就碳中和了嗎?但是綠電憑證又買不到,碳權又都被台電拿走了,我做不到你怪我嗎?」
這是一個大誤解!太陽能等綠電產生的碳排放很低、甚至是零,所以可以稱為零碳,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是抵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但是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光靠太陽能、風力發電就想碳中和,這不是在逼企業,你是在逼死綠能!
碳中和只著重於二氧化碳的平衡,這還算是簡單的,淨零排放則走得更遠,包含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得把排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全部移除,而非使用碳交易取得碳權抵換,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溫室氣體,才是淨零排放。
綠電只能抵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但是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相當複雜,其他來源的排放,必須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碳中和。
不會啊,我公司碳排放不就是用電嘛,怎麼說用綠電不能抵呢?
產生碳排放有多重管道,你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比你想的還複雜,國際上對於碳排放的計算,有三個認定的範疇:
範疇一: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放,來源包括製程使用氣體、緊急發電機、公務車輛使用燃料,或其他活動所產生之逸散性排放源,排放種類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三氟化氮(NF3)。你買的綠電根本就沒有抵扣這部分的碳排放
範疇二:外購電力間接碳排放,也就是你跟台電買的電,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為二氧化碳。所謂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100%綠電,就是說你跟台電買了多少度電,再買相同度數的綠電,就可以宣稱100%綠電,抵扣「用電產生」的碳排放。如果以為用綠電就零碳排,你可能會用了更多的電,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這反而對環境沒有幫助
範疇三:其他間接碳排放,包含供應商生產與運輸、廢棄物處理以及員工通勤與差旅等,你買的綠電自然也沒有抵扣這部分的碳排放,但若企業要宣告碳中和,這塊也得處理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碳中和,也歡迎你報名產業小聚,釐清更多你心中的疑問。下一篇,我們來談有哪些政策工具支持減碳。
(註一)《臺灣碳社會成本的模擬分析》,劉哲良、吳珮瑛著,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社,2021
文/楊雅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買綠電不就碳中和了嗎,企業最近在緊張什麼?)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