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Tesla)在過去二年多來在國內車界刮起一陣旋風,我們這幾篇文章在談電動車白話文運動,也反覆用特斯拉做為案例,為什麼呢?我們在意的可不只是周末的車聚,我們更關注的,是其背後所代表的一場交通工具的革命,一個從傳統內燃機轉換成電動馬達的革命。
革命就代表改變,而改變代表著商機
其實早在18世紀,第一台用直流電機驅動的電動車就已經製造出來,並且橫行了半個世紀後,才因當時電池技術的瓶頸,以及競爭對手內燃機引擎效能的提升而逐漸敗陣,換來近一個世紀的沉寂。
20世紀末,日本索尼(Sony)發表了第一款商品化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後,商用鋰電池技術浮上檯面並經過不斷地改良,終於在2009年特斯拉發表了全世界第一款量產純電動車,並且引發後續一連串電動車的狂潮,迫使傳統汽車大廠如奧迪(Audi)、賓士(Mercedes-Benz)等轉向投入電動車產業。
要不是因為電池技術的瓶頸,人類開一台沒效率的汽油車一百年還真是沒有道理。電動車捨棄內燃機引擎、變速箱改由馬達直接驅動,而馬達體積小可以放置在車輪附近,並透過電流輸出調整相對應的功率,因此在能量上面的傳輸更為簡潔,整體能量轉換率可以高達80%,而同期汽油車的轉換率大概是20%,根本就只能在旁邊玩沙。
綠學院很愛談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電動車當然也遵守這個物理學定律。上述80%的能量被用來移動(動能),沒有太多額外的能量被用在他處,自然少了汽油車會有的震動(震動能)、少了噪音(震動能)、少了廢熱(熱能),也少了廢氣(化學能)。環工人把車子形容成「移動式污染源」,那是汽油車才有的毛病,只要開電動車,那個詞根本就用不上了。
而且你看,相比起汽油車,電動車少了用來調整轉速與扭矩的變速箱、少了連結前後置引擎所需要的複雜機械結構等,因此零件數得以大幅減少,不用花時間做什麼5,000公里汽車保養與維修,這省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如果你是懂得駕馭汽車樂趣的人,你開過電動車就會發現,電動車加速時反應線性,不會有傳統汽油車的頓挫感。此外,受益於主要電池模組都被置放在底盤處,整體車輛重心較低(鋰電池重約400-600公斤),因此在高速巡航上車身穩定性也大大地提升。前後均勻的電池布局,也讓電動車的動態反應不會拖泥帶水,先天在操控性上的優勢也是汽油車所不能比的。
臺灣電動車發展的三大困境
電動車明明完勝汽油車,而且我國政府也有訂出電動車的目標:2030年新購公務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化,但是只要是綠色產業內的人都知道,這其中有三大困境,導致臺灣電動車還是發展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