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〇年代以後,隨著中印兩國相繼崛起成為區域強權,並試圖在南亞施加各自影響力時,尼泊爾也設法在中印之間維持平衡,但民主化後,不同政黨在親印或親中路線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以目前三個主要政黨來說,大會黨與印度關係最為親近,其餘兩個皆為共產黨。當中尼共(毛中心)由於意識型態之故,過去與中國關係較為密切,因此在2008年上台後,與中國之間往來非常頻繁。直到2014年大會黨再度執政後,尼印兩國高層才恢復交往,當年莫迪(Narendra Modi)也成為17年來首次訪問該國的印度總理。
由於當時中國正積極投資尼國水力發電工程,為了牽制中國,莫迪在訪問期間除宣布將提供十億美元優惠貸款協助尼國發展基礎建設和水力發電之外,更在尼國國會演說時強調「印度無意干涉尼國內政」,同時承諾「印度願在平等基礎上支持尼泊爾的發展」。
儘管近幾年來,中國積極與尼泊爾交往,並在水力發電和基礎設施方面強化與尼國的合作,同時,尼國親中的政黨在執政後,往往也想藉由提升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調整對印度的高度依賴,但無論如何,致力於確保在南亞大國地位的印度,仍持續對尼泊爾保有顯著的影響力。特別是《和平友好條約》的爭議至今未解,且尼印之間還實施邊界開放政策,尼國民生物資與能源也多從印度進口,使得印度仍有能力操縱尼國的政情。
其實,相較於尼泊爾,鄰近的不丹,受到印度的制約更大。這個以高幸福指數(GNH)聞名的「雷龍之國」(Druk Yul ),在1949年與印度簽訂「友好條約」後,便由印度繼承英國對不丹的影響力。稱得上不丹對印度完全扈從。迄今不但在其對外關係與國防事務上仍得聽從新德里的建議,且經貿上也過分倚賴印度,能源和民生物資的供應更牢牢掌握在印度的手裡。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固然未必願意任憑大國擺佈,但命運操之在己的畢竟有限,要想維持真正的獨立自主也不易得。而這大概就是小國的無奈吧!
參考資料:
洪霞,《尼泊爾史:雪峰之側的古老王國》。
梁晨編著,《尼泊爾:深山中的古國》。
陳牧民,《解讀印度:不確定的崛起強權》。
鄭欣娓,〈尼泊爾與印度在水力發電的合作:發展與困境〉,《南亞研究新視野:政治發展、國際關係、經濟社會》。
王宗,《尼泊爾印度國家關係的歷史考察(1947-2011)》。
作者介紹|彭孟濤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鑽研戰後台灣政治史、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目前任職中研院。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在中印之間擺盪的山國)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