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巴赫斯訪台期間接受訪問時說,阿拉斯加、澳門發的額度不高,約人均所得的百分之2至3,至今全世界還沒有地方發放相當高額的UBI。
他表示,發放標準因各地社福及稅制而不同,但應務實,確保人們的實質自由(real freedom)及永續發放,他提出的理想數值是人均所得的25%。
在許多支持UBI的理由中,范巴赫斯說,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因,其中,實質自由就是促使他投入這個運動的主要動機。
范巴赫斯說,UBI公平地給予所有人必要的資源,也提供最欠缺機會者真正的機會,讓人們從事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施展、使用他們的自由,用經濟達到人們的「解放」(emancipation),是不同於新自由主義者強調市場機制,也不同於社會主義主張完全接受國家制度安排的另一種作法。
其次,他說,科技進步、全球化造成工作貧窮,人們做再多工作也難維生,有人主張要靠更多經濟成長與擴大需求解決失業、工作不穩定的問題,但為了環境的永續,現在已經不能再依賴過去這種模式,對此,UBI提供部分的解答,人們可以選擇兼職或休息一陣子,喘口氣。
在沙龍座談時,擔任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召集人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出席致意,和多數人一樣,顧立雄對UBI的概念也很好奇。這次范巴赫斯來訪,並沒有拜訪官方的活動。
范巴赫斯在前3場講座,分別從倫理、經濟、政治的面向,說明UBI的論辯,而在中研院以「我們時代的烏托邦」總結時,則邀請聽眾一起成為烏托邦的思想家(utopian thinker),鼓勵大家能有這樣的勇氣。
他說,建立一個更好的未來與世界是有可能的,而所需要的僅是「我們必須發揮想像力與熱情」,說服自己後,同樣重要的是要聽別人的反對意見,誠懇地討論,不迴避任何真實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爭取別人的支持。
在講座中,范巴赫斯常被問到「免費午餐」的問題,什麼都不做就有收入可行嗎?從他的回答,可以看出烏托邦思想家何以不同。
不工作就有收入是不勞而獲嗎? UBI開啟對機會平等的想像
范巴赫斯首先用經濟學機會成本的概念,說明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但他不只從經濟學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從道德層面。
他說,這一代人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界、科技發展、資本累積、社會進步所給予的禮物,「我們每個人什麼都沒做,就獲得禮物」,但這個禮物並沒有公平分配,「UBI只是讓它分配的公平一些」。
透過邀請范巴赫斯來台演講,台灣認識UBI的腳步已經加快。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說,中文版的「基本收入」是亞洲的第一本翻譯,從講座獲得年輕人關注的程度及提問,可以看出他們對機會平等與社福效用的問題有多在乎,希望能藉此開啟我們對社會平等的想像與價值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