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魚、泡菜有硝酸鹽,是可怕的致癌物?其實都誤會了!含有最多硝酸鹽的東西,就在你嘴裡

2018-01-26 08:00

? 人氣

鹹魚與醃漬蔬菜被列為致癌物,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因為硝酸鹽產生亞硝胺的疑慮,不過以鹹魚來說其實要每天吃7.5條才會超標,偶爾吃一下並無妨;而蔬菜則是可以等到醃漬20天後再食用,就能大幅降低風險。且我們每日攝取到的硝酸鹽,最大來源不是鹹魚、不是醃漬蔬菜、不是加工肉,而是人體所分泌的口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7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再次更新了致癌物清單,也讓許多媒體在追查1級致癌物的時候,赫然發現在中式料理中隨處可見的中式鹹魚,也出現在1級清單中,霎時間各家媒體紛紛以「鹹魚不能翻身了!中式鹹魚與香菸同被列為1級致癌物」作為標題。此外不只是鹹魚,另一個同樣在亞洲流傳千年的醃漬蔬菜,也出現在2B致癌物清單中,引起廣泛討論。但真相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首先,這是舊聞,鹹魚早在2012年就被IARC列入1級致癌物,而醃漬蔬菜就更久遠了,從1993年就被列入2B致癌物,只是未引起許多媒體與民眾的注意。再來,為什麼鹹魚與醃漬蔬菜有致癌疑慮呢?其實一切都是因為亞硝胺。

製程中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鹹魚 才有致癌疑慮

根據IARC的報告來看,鹹魚被列為第1級致癌物,主要是因為其含有疑似致癌物亞硝胺。為什麼鹹魚會有亞硝胺呢?一般來說,食品添加物中經常被使用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若是與胺類物質結合,就有轉變成亞硝胺的疑慮。

而許多生鮮海產中原本就有胺類物質的存在,加上鹹魚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因存放過久而加速蛋白質分解作用,形成更多胺類物質。另外,為了避免細菌滋生,鹹魚醃漬的時候還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因此當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與鹹魚本身的胺類結合後,就可能形成亞硝胺,進而誘發細胞病變,最後變成癌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來看,食用鹹魚是引起鼻咽癌的其中一個因素,不過研究所指的鹹魚主要是中式(廣式)鹹魚,製作時魚連同內臟一起醃製,若是較大的魚會將內臟從喉部中除去,保留完整魚體,將魚放在木桶內用粗鹽醃製,上置重物避免魚肉浮起,待1~5日後再將魚肉取出風乾。而台灣流行的日式鹹魚「一夜干」,則是將魚肉浸漬鹽水後風乾一夜後即冷藏,製法並不相同,因此是否也會導致鼻咽癌的生成,尚不可同等並論。且根據食品添加物法規中對於硝酸鹽的使用限量來看,成人1天要吃7.5條鹹魚,且是每天吃,才會超過每日容許限量,一般民眾偶爾吃一下並無妨。

醃漬蔬菜如何降低罹癌風險?醃漬後20天再吃更安全

至於蔬菜有產生亞硝胺的疑慮,則是因為蔬菜中本來就存在天然且含量不等的硝酸鹽,而在醃漬蔬菜的頭幾天,硝酸鹽還原菌會將蔬菜中的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由於亞硝酸鹽在酸性環境下有轉變成亞硝胺的疑慮,因此科學家推測,若是食用醃漬蔬菜、其中的亞硝酸鹽吃下肚後,可能在酸性的胃液中轉化成疑似致癌物亞硝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