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教養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單親家長的資源較少,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小孩。有證據顯示,父母離婚或分居的小孩,在校表現通常不如與雙親同住的小孩。經濟學家皮凱提已經證明,分居本身並不是問題的主因。
會決定分居的父母,通常早就相處得不融洽,皮凱提的研究發現,在父母分居前,小孩已經忍受父母關係不和長達兩年之久。此外,他發現一九七五年法國修法之後,離婚變得更容易,分居的案例增加,但對於家庭衝突的密集程度沒有任何影響。
這些觀察反映出,因為父母時常爭吵、家庭關係不睦而導致的生活不安,是兒童在校成績表現不佳的重要決定性因素。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擁有較穩定的關係,而且整體比較有能力建立和諧的夥伴關係,更善於處理家庭衝突,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教養選擇,以及小孩在校的學業成就。
至於共同撫養小孩的已婚父母,結婚對象也是重要因素。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夫妻在許多方面都非常近似(例如社經背景),社會學家將這現象稱為「選擇性婚配」(assortative mating)。在美國,各個種族和民族的人們,比起跟背景不同的人結婚,較可能與相同族群的人結婚,雖然隨著時間過去,跨種族婚姻愈來愈普遍,但仍屬於少數:二○一五年僅有一七%新婚夫婦是來自不同種族或民族,而一九六七年比率更僅有三%。
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教育程度恐是背後關鍵
由於近年來貧富不均擴大,配偶的教育程度也變得至關重要,舉例來說,如果多數高中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結婚,當大學學位溢價提高,不一定會拉大不同家庭之間的教養不平等。但事實上,人們多半也會選擇教育程度與自己相近的人結婚。這趨勢愈來愈明顯,一部分原因是女性平均教育程度提高;數十年前男性大學畢業生多於女性,因此許多男性和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女性結婚。在一九八○年,二十至六十歲有大學學位的已婚男性,其中五四%的配偶教育程度較低。到了二○○七年,比率只有三一%。
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愈來愈難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結婚。近期由經濟學家拉塞.艾卡(Lasse Eika)、瑪格尼.莫格斯塔德(Magne Mogstad)與巴席特.札法爾(Basit Zafar)進行的研究發現,「一九八○年,(沒有高中文憑的美國人)彼此結婚的可能性是隨機婚配的三倍;二○○七年則成長為六倍。」
依據教育程度的選擇性婚配,會進一步放大教養愈加不平等的影響: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高收入、生涯穩定的家庭和父母薪資停滯、就業前景不明的家庭,落差將愈來愈大。
作者介紹|馬蒂亞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Fabrizio Zilibotti)
馬蒂亞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現居伊利諾州埃文斯頓市。出生並成長於德國,後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修習經濟學。主要研究為家庭決策如何影響總體經濟結果,以及經濟狀況如何反映在家庭生活中。
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Fabrizio Zilibotti)
美國耶魯大學國際與發展經濟學教授,現居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出生自義大利波隆那,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透過跨國與跨學科的視角,研究文化和家庭教養在機會不均與代間流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原標題:單親家庭、婚姻與離婚)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