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關於人口成長的政治考量大多聚焦在人口成長太快;中國最近才廢除的一胎化政策是最極端家庭計畫的例子,當時的目的是透過縮小家庭規模來創造累積人力資本和提高所得的正面效應。但最近趨勢已經改變。
在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生育率現在已低於人口替代水準(還記得嗎?這是能產生穩定總人口的水準)。
若生育率是平均每名婦女生兩個小孩,也就是一位家長有一個孩子,則代表總人口長期維持穩定。該圖顯示目前有些工業國家(法國、美國、北歐國家等)維持或稍低於出生替代率。不過也有一些國家生育率較低,平均每名婦女生一.五個小孩或更少,這類國家包括日本、德國、義大利、西班牙。這種低生育率若持續下去,總人口將會減少。此外,低生育率也引發人口老化,年輕勞工將少於退休人數,對養老金和健保等社會保險制度造成極大壓力。以德國為例,預估到了二○二六年,人口將從目前的八千萬人降至六千七百萬人。現在東德的人口已急速減少;依照目前的生育率,這種情況將成為常態。
要如何解釋工業化國家普遍極低的生育率呢?我們說過,在先進經濟體中,育兒的時間成本是生育的關鍵驅動力。人口轉型後期出現的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為女性勞動參與增加,這種情況可在二戰以來的富裕國家觀察到。不過,高女性勞動參與率並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國家的生育率降幅遠多於其他國家。事實上,關於現今工業化國家生育率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生育率最高的幾個國家,女性工作率也最高。
凡是生育率高於一.八的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都高於五○%;生育率低的國家,勞動參與率也相對低。
經濟學家詹姆斯.費瑞爾(James Feyrer)、布魯斯.薩卻多特(Bruce Sacerdote)和愛瑞爾.史登(Ariel Stern)認為,要了解這個模式,必須明白現代女性並不認為事業和家庭是互斥的選項:她們多半想要兩者兼顧,這和嬰兒潮時期很不一樣。
影響女性生育率高低背後原因曝光
至於兩者兼顧的難易度,每個國家各不相同。在生育率和女性工作率都很高的國家,女性生小孩相當容易,也不會對事業造成重大干擾,例如法國和北歐國家,都有普及且價格合理的托嬰制度。生育率低的國家往往缺乏托嬰設施,特別是最需要母親照顧的幼兒托育。生育率低國家常見的另一項因素,則是社會普遍認為年輕媽媽就該在家陪小孩。
馬蒂亞斯將小時候在德國的經驗和長大後在美國的生活做比較,驚訝的發現女性能否兼顧生育和事業,很大程度是受政府政策和社會規範影響。在一九七○年代的德國,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很不容易。公立托兒所從四歲才開始;四歲以下的幼兒幾乎都由母親在家照顧。即使小孩到了就學年齡,母親要外出工作仍是一大挑戰,因為學校多半只上半天課,孩子在午餐前就放學回家。但就算學校上全天課,也不是可靠的托兒服務:如果課程因為老師生病而取消,學生就得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女性不太可能兼顧育兒和繁重的工作。許多職業婦女是因為孩子的父親不在、失業甚至坐牢,才不得已而為之。也難怪家有幼子的職業母親總是被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