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曼谷的國際觀光地位甩台北好幾條街?前外交官舉夜市為例,告訴你台灣多沒競爭力

2018-02-21 11:58

? 人氣

說說當然可以,人正因為有夢想而偉大,不然跟條鹹魚有什麼兩樣?但不妨就拿「夜市」來比較一下吧!曼谷許多夜市各具特色。例如,可以免費搭船遊河的「河濱夜市」(Asiatique The Riverfront)、以貨櫃屋為主的創意市集ART BOX Bangkok、鐵道迷喜歡朝聖的鐵道夜市Siam Gypsy Junction Market、號稱背包客天堂的Khao San Road夜市、創意瘋的Chang Chui飛機夜市,其他還有走文青風的、復古風的、女性風的等等不一而足。換句話說,假如你去曼谷五天四夜,四個晚上你可以各自造訪體驗不同的夜市。但對於來台北的外國旅客呢?今天士林、明天饒河、後天通化,恩⋯⋯我想你明白我的困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困惑的點,同時也是許多人不解的地方,是為什麼今日的台北夜市同質化那麼高?而這樣高同質化、缺乏差異性的夜市,對於台北的國際城市行銷,又帶來什麼影響?再拉高一個層次來看,新竹城隍廟口的米粉跟貢丸湯,每家嚐起來味道也差不多(事實上各店家進貨的供應商可能是同一家),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各縣市的老街逛起來也越來越像。這些零零總總的現象,背後有沒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有,當然有,而且太多角度可以去分析。其中一個角度是「攤販店家夠不夠用功、用心」。

請千萬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他們懶散或不好好做生意。事實上,就是因為太會做生意,所以在商言商,在大批陸客來台灣的那幾年,每天賺的笑呵呵。價格就漲吧!有的是陸客敢買願意花。食物也不用講究,反正陸客團每天多如沙丁魚,這團走了下一團緊接來,食飽緊走。

類似的現象不也反映在墾丁或太魯閣的高價(但不見得高級)旅館嗎?動輒破萬的住房單價,換來的是品質參差不齊的住宿品質。在陸客團蜂擁而至的那幾年當然沒問題,但現在沒了陸客,部分飯店業者開始批評政府不夠努力或希望政府伸出援手。這樣對嗎?因為過去被陸客「快錢」(easy money)寵壞的旅遊業者,包括飯店業或餐飲業,在陸客人數降低的今日,不正應該回歸市場機制,讓房價回到合理數字同時也讓缺乏經營競爭力(但過去卻靠陸客團歹命支撐)的業者退出市場嗎?

再回到夜市。自從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我們發現夜市的外國觀光客比例有著明顯變化,從過去幾乎都是陸客到今天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旅客比例大幅提升。許多夜市的整體造訪人數雖然下降,但某種程度來說卻是體質改善的契機。以士林夜市而言,許多當地居民對於今日的士林夜市缺乏情感連結,夜市與當地社區兩者之間缺乏共榮的心理驕傲感,除了少數每月收取高額店租的居民,多數士林人平日不去逛士林夜市,甚至講到士林夜市,只想到塞車跟貴森森又不好吃的食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