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宗教信仰,能提供一套保持心靈平衡的生活模式,讓我們理解這個有意義的世界。進而透過這個認知基模,去同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困難或災難,領會出它的意義,從而產生新的調適。
虔誠的宗教信仰,使人在面對強大創傷和壓力時,於情緒和健康上,有著積極的作用。茲歸納「宗教調適」的研究結果如次:
1、面對困境時較少憂鬱症狀。
2、對器官移植者有較好的適應力。
3、宗教調適能使血壓紓緩。
4、宗教調適是面對壓力的緩衝器。
透過宗教信仰,使許多人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他們對災難容易產生新的領悟,從而保持心靈的健康與平衡。
結語
天災或重創,給許多人帶來悲痛和苦難。這誠然是不幸的事,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就倖存者而言,一定要想得對,做得正確,才能活得好。
個體能活得更好,正是承受災難的報償。自己能活得更好,才足以告慰已逝的親人。能活得更好,也是回饋救助者最好的禮物。
作者|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
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起動適應力:適應當前環境,開拓美好願景》(原標題:傾訴與哀悼)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