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重創後的一段日子,恐怖的經歷或親人傷亡的悲傷,會漸漸地變形,出現扭曲現象。如果個體能分享正確的資訊,對創傷後壓力有所了解,就不容易陷入嚴重的困擾或後遺症。
因此,創傷之後,若能及時分享正確的資訊,對心靈復健有重大的幫助。挪威心理學家朱迪斯·賀蒙(Judith Herman)指出:在一次海灘救災中,得到證明:海上鑽油塔傾覆海中,心理學家團隊馬上為他們做簡要輔導,並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且建議他們:
1、倖存者要與他人分享其受災經驗,釋放心中的恐懼與創傷。
2、避免使用酒精控制心理困擾或症狀。
經過追蹤,他們明顯有較好的復原。受災者了解到:他們的痛苦,是眼前必然的現象,壓力因而減輕。再加上與人分享傾吐,被壓抑扭曲的情緒得到釋放,從而有較好的康復效果。
當事人有了痛苦的經驗,要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和他分享。這對情緒的紓解和心靈的復健有很大的幫助。透過傾訴,人容易從痛苦中解放出來,超脫出來。
受災的人在傾訴中,同時有了回顧和釐清思緒的機會。這能引發理性的認知,從而產生現實感,逐漸有意願面對眼前的現實生活。
如果個體沒有機會傾訴和分享苦難的經驗,可以透過寫日記或書信,把經驗、感覺和看法寫出來。這與傾訴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受難者要有機會,實際到受災的地方去做哀悼。有了一次或數次傾訴哀悼,認清自己還活著,並領悟到要珍惜現在,努力為新的人生而努力。
現場的哀悼,有助於紓解創傷壓力,緩解身心煎熬的痛苦。哀悼能幫助受創者,恢復主動性,面對現實、創造新生。
心靈生活
受過災難創傷的人,往往無法接受自己的遭遇。心靈生活上,難以同化它,痛苦也就無法消退。於是,信仰是幫助他解脫苦難的有效方法。
透過宗教信仰,能幫助當事人對自己的創痛有所領悟。從中找到意義,從而發展出接納現實的態度。此外,透過宗教的禮拜、追悼、超渡等儀式或法會,亦有助於悲痛情緒的宣洩,引導受苦的人,看出新的價值和希望。
醫學教授克伊尼格(Harold Koenig)在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時,開始以科學家的態度,對宗教作研究。他說:
「當我詢問病人,是什麼幫助他們面對重病或創傷時,大多數的人都提到宗教。那時我發現宗教是一個人覺得舒坦的根源。有許多人藉由宗教信仰,來幫助自己面對疾病,並從中找到意義。」
克伊尼格發現信仰的治療力量。他在健康與宗教之間,搭建了全新的研究和貢獻。諸多這方面的研究證實,宗教參與率高的人,死亡率低,罹病率低。他們的心情好,免疫力較強,人際互動較佳。他們較能克服困境,找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