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人生,不但需要樂觀的思考模式,更需要培養自己的長處和美德,這不但能令你在生活和工作上,稱心滿意,帶來快樂。在德行上也能找出豐富的意義,而有益於靈性的陶冶和醒覺,得到宗教家所說的喜樂或法喜的快樂境界。
快樂的四個向度
一個人快樂與否,跟他所表現適應環境的模式(人格),有密切的關連。人所表現的想法、心情和行為,是內在結構的外在反應。於是快樂顯然與以下幾個屬性有關。
第一,人的心靈越自由就越快樂
心靈的自由度是指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做想做的承擔,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怠惰、逃避、找藉口、尋歡作樂等。肯負責任的人,願意歷練、學習新的能力和長處。他適應環境的自由度也跟著提高,成就感也大。所以他們是快樂的。時下有許多人,抱著浪漫主義的自由,告訴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久之他們荒廢了學習和歷練,最後落得變成尼特族(NEET),龜縮在家裡,無法外出工作。就是一般所謂的啃老族,這樣當然不會快樂。
第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實現自己就能得到快樂
人註定要用自己手上有的資糧,走出成功、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緣不同,興趣能力各異,機會和成長環境也不一樣。人只能用手上有的資糧,慢慢去成長延伸,從而得到成功,看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得到快樂。那些自暴自棄,不肯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的人,則不能積小勝為大勝,他們往往抑鬱不快樂。
第三,健康的社會關係帶來了快樂
每個人都需要社會網絡和人際支持,從而得到愛、關心和照顧,產生感情的支持、工具性的支持、經濟上的支持、評價上的支持等互動。這些健康的社會整合,使人得到安定和溫馨,從而帶來許多快樂。至於那些社會孤立的人,沒有可以支持和依賴的朋友,將會是寂寞、不安和不快樂。
第四,在信仰上找到人生意義,帶來靈性覺醒的快樂
特別是宗教的靜坐、禱告、念佛等修持,能帶來寧靜、慈悲心和社群意識。宗教的靈修能提昇自我意識,提昇神經機能,改善生理和情緒的健康。此外,宗教對生命的終極調適,有良好的助益。這些都是快樂的一部分。
人是否活得快樂,跟他的健全人格息息相關。上述四個要點,正是發展健全人格的自由性、個體性、社會性和意義性的根本素材。
快樂是抉擇來的
正確的抉擇帶來快樂,錯誤的抉擇則帶來悲傷痛苦,所以心理學家會說苦樂自擇,不可不慎。以下的抉擇能帶來快樂:
第一,快樂的人能分辨小挫折和大困難,從而做出正確的抉擇
在我們生活中,總免不了挫折和障礙,如果是小小的不方便,切忌使用如臨大敵的心情去處理。這種回應過當,拿大砲打小鳥的方法,往往造成許多困擾,而失去快樂。俗話所謂殺雞焉用牛刀,正是這個道理;夫妻間的相處,親子間的互動,同事之間的往來,都要避免把小小的不舒服當大難題來處理。小題大作,大發雷霆,會造成許多難題。不快樂的人總是被小事情折騰得沒時間精力去創造快樂和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