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直接漲價,拆解商人8招「偷漲」伎倆:當你以為撿到便宜,其實又被賺了一手

2022-01-21 12:00

? 人氣

「漲價,但讓價格和從前一樣。」這是萊斯大學教授Utpal Dholakia最喜歡的定價金句。(美聯社)

「漲價,但讓價格和從前一樣。」這是萊斯大學教授Utpal Dholakia最喜歡的定價金句。(美聯社)

民以食為天,偏偏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許多食品、餐飲業者紛紛喊漲,引發消費者一片譁然。其實對於業者而言,直接漲價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容易引起顧客反彈,在社群平台上廣為宣傳,甚至聯合起來拒買,直接衝擊企業形象或是銷售狀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濟學裡有這樣一條鐵律:需求和價格的關係是一條線,漲價會讓需求降低;降價能增加需求,但會直接減少利潤。

免費訂閱電子報連結圖

為了跳脫這條不變的法則,達到既漲價又不讓需求下跌的目的,業者採用各種手法,瞄準消費者想佔便宜的心理,在他們渾然不覺下變相漲價。根據美國休士頓萊斯大學行銷學教授Utpal Dholakia分析,業者常用的手法如下:

一、減量不加價(「縮水式通貨膨脹」)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買空氣送洋芋片」,包裝一如往常,但是透過縮減內容物的數量來壓低成本。不過,這個方法長久下來還是易被發現。

雖然業者稱零食的氮氣填充包裝是為了保存食物的完整,或者飲料塑膠瓶底的凹槽是為了讓瓶身更穩,但氮氣要多少才夠保存洋芋片?凹槽多大瓶身才不會倒?都有業者可以操作的空間,而且消費者短期通常不易察覺。

另外,也會推出「家庭號」包裝,或將內容物切割成多份販賣,因為消費者通常認為一次買大份量比較划算。不過划算與否,消費者通常會直覺地以包裝尺寸或數量來判斷,而不是真的把內容物拿來秤重比較。有時,大包裝跟小包裝的價錢其實差不多。

(延伸閱讀:物價漲成這樣,誰會相信官員口中的「沒有通膨」?

二、把服務拆成好幾部分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不久之前美國國內航線的平均機票價格是260美元,而1996年時是284美元。怎麼可能25年來不增反減?

原來,航空公司把許多服務拆開計算了。比如購買廉航機票時,行李重量、飛機餐、選位、提前登機等都是要額外付費購買的服務。業者把漲價額度轉移到這些地方,讓消費者以為機票還是和往年一樣便宜。

三、壓低CP值

延續上面機票的例子,花同樣的錢搭飛機,會發現座位越來越窄、椅子變得難坐。舉凡家電、服飾或飲食換成便宜原料,都是類似的手法。

另外,業者也會透過縮減顧客獎勵,例如餐廳集點拿優惠、信用卡回饋等門檻變高,藉此壓低CP值:不漲價但是降低品質,讓消費者花同樣的錢,能獲得的價值卻變少。

四、沉沒成本

量販店好市多受台灣人的熱烈歡迎,2016年全球好市多營收前十名分店,台灣就有三家上榜,疫情後營收更是節節攀升。

但在喊出好市多「比較划算」前,最好想想你的會員費去哪了?消費者在痛快購物時,鮮少會將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會員年費納入成本計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金牛幫幫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