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營運模式還有健身房,像是加入WorldGym會員需付會費、手續費、月費;加入Amazon Prime需要付會員費,甚至是ibon每筆交易的手續費。消費者在計算商品價值時,一般都傾向忽略這些前置支出。
五、一邊漲價一邊推出優惠
去年麥當勞宣布漲價後怨聲四起,為何經過門市時還是擠一堆人?原來在宣布漲價的同一天,麥當勞推出加1元多1件的年終優惠,直到12月28日都適用。大家享受優惠直至年底,到了明年漲價一事漸被淡忘,衝擊自然大幅降低。
「優惠」能大幅提高消費者結帳的意願,對於業者而言,雖然折損了每賣出一單位商品的收入,卻也是不得不漲價時的絕佳緩衝。
相對於推出優惠,有時低調地取消優惠也是另一種變相漲價,例如提高免運門檻,雖會讓消費者結帳時略感不便,但較不至於影響購買行為。
六、三段式定價:不只好,還要更好
還有一種手法:推出更高品質,也更貴的商品,藉此提高利潤空間。
以iPhone為例,除了基本款,從2017年的iPhoneX開始,每代都有 Pro、Pro Max等高階旗艦機型;而在新機型推出後,前兩代的機型立刻降價。
旗艦機型推出的特殊功能,不僅滿足高科技愛好者需求、做出市場區隔,對蘋果而言,增加高價產品更能提高客單價。
《華爾街日報》原文:解密商家變相漲價的策略
七、把高利潤商品推到客人眼前
在公司的產品線中,每種商品都有清楚的定價和利潤率,品牌或超市能透過操作商場的陳列,來最大化收益。
我們逛超市時,展示在眼前的商品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舉例來說,把高利潤的商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或者偶爾暫停促銷利潤較低的熱賣商品,甚至在特賣時悄悄撤下這些商品。
八、套裝組合商品
業者會將不同的商品或服務打包,在組合包中,通常只有部分商品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但因為「加點錢就能買到其他東西」,所以付錢買了不需要的商品。
舉凡屈臣氏的加價購、便利商店或網路商城的「同系列商品第二件八折」都是屬於這類手法。除了刺激更多消費,業者也能藉此售出滯銷的存貨。
「漲價,但讓價格和從前一樣。」這是萊斯大學教授Utpal Dholakia最喜歡的定價金句,尤其當前全球原物料大漲,成本飆高讓企業難以負擔,提高定價以維持營運,顯得格外重要。
掌握消費者心理、制定精密而隱蔽的定價策略,能讓消費者無感、甚至覺得撿到便宜,直到最後,流入企業口袋的金錢依然增加了。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