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有許多的實驗,例如前述關於腸道與大腦之間聯合突觸的研究,迄今都只提供了動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或是僅針對少數受試對象進行研究,而且優格等食品業者介入其中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因此在解讀相關數據資料時的確須謹慎以對。
儘管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得出這樣的結論:你吃的食物決定你是誰,而且飲食可以改變心靈。
吃出好心情
長久以來,歐洲執委會也相信這方面的重要性,它已在「My New Gut」(「我的全新腸道」)這項計畫中,投資了一千三百萬歐元,藉以研究微生物如何影響大腦。自二○一四年起,美國的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也針對七項與「腸腦軸」有關的前導研究,分別資助了最高達到百萬美元不等的經費,預期很快就會有結果。
長久以來,都有不少類似的研究計畫,像是「American Gut」、「uBiome」和「myMicrobes」等,這些計畫都有大量的自願者寄送糞便樣本和填寫問卷。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從生理方面的數據,以及受試對象的生活習慣、疾病和用藥習慣等資訊中,獲得更多與腸道微生物功能有關的知識。
是否可能有朝一日,藉由服用在藥房販售的營養補充品或益生菌,人們不單可以改善消化功能,還能多點樂觀,變得更勇敢、更快樂?彼得.法爾凱表示:「目前我們仍處於起步階段,不過,相關的研究成果在過去幾年內迅速增加,而且它們的驚人程度也一如我所預期。」
藥理學家彼得.霍爾澤(Peter Holzer)也表示:「微生物是聯繫營養與心理健康的重要紐帶。」他主張,人類不該只因體重的緣故而注意飲食,食物對於心靈層面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相較於經常自己下廚且常吃蔬菜水果的人,那些以精緻加工食品(例如冷凍披薩或現成的千層麵)為主食的人,他們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種總是比較少。藉由改變飲食習慣,人們也可以立即改變很多事情。
發酵食物能讓人擺脫憂鬱
伊娃.塞爾胡布(Eva Selhub)博士曾有十多年的時間,在哈佛醫學院教導患者如何利用飲食過更健康的生活,她表示:「你的大腦就像一輛昂貴的汽車,只有在添滿優質汽油時才能有最佳發揮。」日常飲食會透過直接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許多跡象也顯示,某些飲食方式的確能夠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例如,遵循傳統飲食方式的日本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降低了大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五。除了醬油和「亞洲酸菜」泡菜以外,傳統日本食物中的許多蔬菜、水果、藻類和海鮮,也都經過發酵,由於細菌含量高,它們會如天然的益生菌般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