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那魯道死後悽慘!遺體被日本做成標本,供萬人參觀玩味…43年後還被用「漢人儀式」下葬

2021-12-14 11:36

? 人氣

霧社事件爆發前的俯瞰霧社影像。(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霧社事件爆發前的俯瞰霧社影像。(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不過,美其名為「保管」,日方政府卻開始對莫那魯道的骨骸有種種「新使用」。1934(昭和9)年,能高郡役所建成,新廳舍的建築物正面立著一對巨柱,其上有著簡約的水平線條。為了慶祝郡役所落成,當局特別舉辦展覽會,參觀者達萬人之多,而莫那魯道的遺骸被放在其中,當作展示品用途,於玻璃箱內公開示眾,成為參觀者在會場中最有興趣觀看的部分。至此,事件起義者,已被當局刻意改成供人參觀玩味的「展覽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高能郡役所落成樣貌與舉辦中的農產品評會。(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高能郡役所落成樣貌與舉辦中的農產品評會。(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展覽結束後,莫那魯道骨骸改由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接收,當時研究室負責人為知名人類學者移川子之藏。這一換手過程,讓莫那魯道遺骸又從「展覽品」變為「研究物」。 雖然表面上有了學術研究這樣的包裝,但很快地,「研究物」又在同年7月在臺北植物園的警察博覽會中被借去展覽,展覽完才移回臺北帝國大學,保管處由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改為醫學部解剖學研究室,改由著名學者金關丈夫做解剖學上的研究用途。據說接觸過的學者都對莫那魯道的「大腳」感到好奇。 至此,就鮮少有人聽說過莫那魯道遺骸去哪了,他成為一具只有編號的「標本」,與其他遺骨標本默默地躺在臺大所屬機構某處。

從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館移出至車上的莫那魯道遺骨與群聚的民眾。(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從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館移出至車上的莫那魯道遺骨與群聚的民眾。(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抗日英雄」光榮返鄉?大中華敘事的問題

根據吳俊瑩的研究,直到1972年,「標本」才又由醫學院轉給考古人類學系,預計原本要繼續做研究與展覽等用途,但隔年卻有洪敏麟教授在「霧社抗日事件座談會」中提出的花岡兄弟與莫那魯道遺骨議題,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這時人們才想起莫那魯道的遺骨(其實,臺大各收集人骨標本區的單位,還有日本時代研究單位挖掘收藏的其他部落原住民遺骨,以及無主墳墓中被挖掘出的漢人遺骨),還靜靜地躺在考古人類學系內。 爾後,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專案小組以及臺灣大學的合作下,莫那魯道遺骨才從標本區中被「移出」,移動上了「靈車」,並重新回到南投霧社,由民政廳「決定」地點,並用了一整套的漢人儀式,諸如花圈、靈堂、音樂等,祭奠這位「抗日領袖」。最後,莫那魯道被下葬在南投仁愛國小對面,正是霧社山胞抗議起義紀念碑的後方;在紀念碑的前面,還有一座中國式的白色牌樓,上面寫著「碧血英風」、「義膽忠肝」。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寫著「碧血英風」的中式牌坊。(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寫著「碧血英風」的中式牌坊。(圖/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提供)

就這樣,莫那魯道遺骨才再也不是展示品或是標本,也終於回到了故鄉馬赫坡社原址較近的霧社安息了。可是,從上述官方主導的過程,以及下葬地點周遭氛圍可以看出,莫那魯道遺骨又重新被收編在中華民國官方視角下,成為中華民族抗日事蹟與景點的一部份了,而這又真的是莫那魯道本人樂見的嗎?是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族人能完全接受的嗎? 這一點,沒有人能給肯定答案,但也許未來在原住民觀點與視角的幫助下,能將事件處理得更好、更精緻,以結束遺骨這一段在殖民體制下失蹤、展示、研究,接著又被強行賦予「中華抗日」的漫長流離之旅。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原標題:【莫那魯道遺骨失蹤事件】賽德克.巴萊奮戰之後,領袖遺骨去了何方?)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