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意手法唱出女性心境,音樂聚焦於人權、種族、性別議題…為弱勢發聲的英雄Ani Difranco

2018-03-17 09:00

? 人氣

婦女節剛過。一個沒有放假、也少人提及、只有百貨公司和購物網站忙不迭促銷化妝品、首飾衣服等「女性商品」的節日。但事實上,婦女節的背後是一段充滿斑斑血淚、爭取平等的漫長旅程。

十九世紀後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興起,各種追求平等權利的運動也就此萌芽,佔世界人口一半的女性自然不落人後,最早的女權運動,與歐洲工業革命同步崛起,訴求主要是婦女在受教育和參政法律上的權益應當平等,在經濟上也應和男性有平等地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與紡織女工為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與低薪,集結走上街頭;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團要求男女平等權利,擧行示威活動,使得3月8日這個日子成為往後每年世界各地爭取女性權益遊行活動的日子; 1910年,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大會倡議設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

到了1917年3月8日,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格勒發生一場紡織女工的罷工及遊行,引起其他各種勞工不分性別的巨大迴響,也導致俄羅斯革命,以及七日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3月8日也就此定為重要的國立假日,慶祝熱潮比其他國家更甚。但一直要到1975年,聯合國才確立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就此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節日。

但是,過了一百年,看著#MeToo活動的洶湧澎湃,卻讓人不禁感嘆:儘管在法律上,許多國家都儘量表現出了女性平權的表象(大多數真的只是表象),但在這個現代社會中女性被貶抑的情勢卻活生生血淋淋地依然存在,男女平等,難道真的只是口號嗎?婦女節的意義早就被遺忘了嗎?

Ani Difranco始終沒有忘記。

1970年,出生於父母皆是麻省理工學院高材生家庭的她,從小便熱愛吉他,高中便進入水牛城當地的視覺與表演學院,上大學之後,更在19歲的年紀,便成立了  Righteous Babe Records唱片公司,致力發行獨立女性創作,而她自己的同名專輯,正是1990年第一張發行的作品。後來,她前往紐約著名的左派學術殿堂New School修習詩,遇到了啟發無數詩人的非裔大師Sekou Sundiata,成為她的心靈導師。

整個1990年代,她幾乎是以一年一張的速度發行專輯,極為豐沛的創作能量,以吉他民謠為基調,蘊含著抗議的叛客精神,而且絕非虛無飄渺的年少哀愁,而是紮實地非論著人權、種族、性別等各種歧視議題,並以詩意的手法,唱出女性的種種心境。1997年,《Not a Pretty Girl》中的"Shy"一曲,為她帶來葛萊美獎最佳女性歌手的提名,1999年的《Little Plastic Castle》則晉入全美TOP 40專輯、並獲得美國同性戀音樂獎最佳搖滾專輯大獎,其中的”Glass House”同樣獲得葛萊美提名,至此,Ani Difranco已建立起穩固的樂壇地位,持續以驚人的速度和洋溢的才華發行將近二十張個人專輯、多場個人演唱會現場錄音──當然,都是由她的Righteous Babe獨立發行。她的作品也經常受電影界青睞,羅伯派汀森演出的《記得我》 電影原聲帶便使用了她的”Soft Shoulder”,今年奧斯卡熱門電影「淑女鳥」也收錄了《Little Plastic Castle》在中的標題歌曲"Little Plastic Castl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