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感染肺炎的老婦,到台大醫院就醫後沒幾天,又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到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就診,看診的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原本準備開立抗生素治療,查詢雲端藥歷後發現,老婦正在服用同一型抗生素,但她本人並不清楚。「如果是以前,她可能要同時吃兩種效果一樣的藥,但現在我會告訴她,把台大的藥吃完就夠了。」盧進德說。
中央健保署為了減少重複用藥或藥物交互作用造成的健康風險與醫療浪費,在2013年開發出健保雲端藥歷系統,供醫師、藥師查詢病患過去的用藥和檢查檢驗紀錄。健保署估計,雲端藥歷上線自2014年至2020年間,共替健保節省了93.5億元支出。
盧進德說,雲端藥歷最早由醫師手動比對是否有重複用藥,2018年推出主動提示重複用藥及交互作用用藥的API系統,讓醫師在短時間內掌握病人用藥情況,系統已越趨完善;他認為如今是進一步納入自費用藥的時機。「健保不給付的,通常是胃藥、高價癌症標靶藥物,或病人自行購買的成藥,雖然數量未必大,但放上雲端藥歷,還是會讓醫療程序比較安全。」他說。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有自費用藥的經驗,基於病人安全的考量,雲端藥歷應該納入自費用藥。」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說,不少國人長期吃中藥,但中藥大部分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不會呈現在雲端藥歷上,「但是,每種藥品都可能出現交互作用情況,如果自費用藥在雲端上看不到,病人也說不出藥名,醫師難做出完整診斷。」
然而,由於自費用藥和檢查檢驗不屬於健保規範範圍,健保署無權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和病人上傳資料。李伯璋指出,健保署從2018年起「鼓勵」民眾自願上傳自費檢驗的結果至雲端藥歷,避免浪費,但3年多來只有187萬筆資料上傳,「相較於2020年健保檢驗檢查申報的3.86億筆資料,自費上傳量實在太少,應積極向民眾宣導其重要。」
李伯璋透露,除了檢查檢驗之外,健保署正在雲端藥歷系統中規畫自費藥品和醫材的上傳欄位,預計2022年第2季可以上線,希望在國內逐漸形成病患主動上傳自費用藥的風氣,進一步保護自己的就醫安全。「我們不能強行去做,但透過教育,我相信國人能知道上傳用藥資訊的重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王海咪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