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被拉下神壇的「禾餘麥酒」

2022-01-22 16:47

? 人氣

再次喝到禾餘麥酒作品時,我已通過美國啤酒評審認證協會考試,成為臺灣本土第二位合格的 BJCP 啤酒評審,證明我已具備辨識一款啤酒的好壞,以及它為何好喝或難喝的知識與能力。而這時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才發現它們的產品不只沒有特色,還充滿了不良風味(註1)。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8 年,SUNMAI.Life餐酒生活誌主辦的《好啤酒、壞啤酒,精釀的生死傳奇》的課程活動之中,我選用禾餘麥酒的白玉麥酒作為負面教材,去解釋為何啤酒應該先考慮美味與否,再觀察它是否有使用本土素材,作為消費選擇的依據。

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原本要用來當教材酒的「硬紅春」,氧化程度實在太過驚人,怕嚇到不熟的參加者們而沒用在課程之中,而是拿去當禮物分享給好酒友們大開眼界。

(圖/方格子Vocus提供)
(圖/方格子Vocus提供)

Don't drink it because it's Local, drink it because it's Good.

這句話是啤酒產業中很經典的一個理念:「不要因為本地釀造而喝,要因為它好喝而喝。」

也是 2018 年,大潤發曾經看上禾餘麥酒的市場可能性,向品牌方下訂了約莫是十噸左右或更多的酒(註2),這樣的訂貨量對商業酒廠如臺灣啤酒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本土品牌來說可帶來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如果消費者反應優良,那可能會讓品牌從此更加茁壯。

但在數個月後走進大潤發就會看到那批活動酒,因味道實在無法吸引消費者而滯銷,即使即期出清價低到每瓶約新台幣 20元,仍然無人問津。

可發現多數消費者或許並非啤酒專業人士,沒辦法發現這個品牌只有形象沒有內在,但他們並不是傻子,不可能會一直為那些不好喝的啤酒買單。

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呢?臺灣價值是難以擊破的最完美包裝。

根據今周刊在 2020 年的報導,禾餘麥酒品牌方宣稱其產品所用的穀物原料仍高達六成是進口麥芽,所以禾餘麥酒從 2015 創立到 2020 年,都在做它們用來攻擊其他品牌的那件事:「訴求在地精釀,可原料大部份進口。」

為何禾餘麥酒明明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敢如此囂張地攻擊其他同業,只是因為它用了比較多臺灣本土原料,再以「幫助臺灣農業」這口號當作包裝嗎?其實並不只是如此,而是陳相全努力經營農藝產業、臺大教授群體、臺大畢業生群體成功以後,自信心膨脹的結果。

2018 年的時候,臺灣大學的黃老師找我到大學 Plus 計畫中玩釀酒活動時,有教授向我提出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臺灣復育大麥有沒有意義?我當時給她的答案與今日依然相同,但她無奈的搖搖頭笑了,因為她知道禾餘的已經在臺大校內及部分畢業生心中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她知道了答案後也無法改變什麼。(註3)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