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最佳選擇,就是做現在沒有的商品!《商周》創辦人何飛鵬連續8年虧2千萬,親揭逆轉血淚史

2022-03-12 07:00

? 人氣

支持何飛鵬創業的動力,除了個人信念,還有他對未來的精準判斷。(資料照/盧逸峰攝)

支持何飛鵬創業的動力,除了個人信念,還有他對未來的精準判斷。(資料照/盧逸峰攝)

創業最好的選擇,就是做現在不曾存在的商品,提供現實社會沒有的服務。如果我們發覺一種未來趨勢一定會出現的服務,這是最好的創業選項。

尋找及投資未來必定會出現的商品或服務,然後催促其發生,必然會得到先進者的優勢,獲得大成功。

我有許多逆轉創業的經驗,常常一開始創業就沉到谷底,但我都堅持到底,最終成功逆轉,成就精彩的創業故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許多人會問我,當我在谷底時,什麼力量支持我繼續奮戰,沒有放棄?

我的回答很簡單,除了我個人的信念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對那個事業未來必定會成功的判斷。如果我分析這個事業是未來事業,在未來世界必會成就此一事業,那我就會繼續堅持,把這個事業做成功。

以我創辦《商業周刊》為例,當我在1987年開辦《商周》,一創辦公司就沉到谷底,每年都要賠一、兩千萬,連續七、八年,這時我隨時都面臨是否應該放棄的抉擇,但每一次抉擇,最後我都選擇繼續堅持,原因何在呢?

我當時分析,以台灣經濟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幅度越來越大,而台灣市場上的財經媒體,只有每日出刊的報紙,以及每月出刊的月刊,而缺乏一本每週出刊的雜誌,《商業周刊》正好填補此一空缺;所以我判斷,台灣社會未來一定需要一本週刊,這是必然趨勢。而我們每年賠錢,必然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還沒有做好,沒能符合讀者的期待;二是週刊的讀者還不夠多,市場還尚未成形!

而不論哪個原因,解方都是持續做;我們要努力把雜誌辦好,到符合讀者需求,我們就能平衡賺錢。也同樣地就是要繼續出刊,一直撐到市場大開,週刊的時代來臨,週刊的讀者夠多了,我們就可以活過來了。

結論是,一本週刊的存在,必然是台灣未來的趨勢,也是未來的事業,我們只要撐得夠久,未來的世界必然是我們的。更何況當時沒有別的競爭對手,我們只要做下去,必定能等到成功。

撐了十年後,果真峰迴路轉,我們終於走上陽光大道。

另一例子是:2012年我創辦了Readmoo電子書交易平台,開辦之後,平均每年虧損三千多萬,五年內,賠光了資本額一億五千萬,這時候我又面臨了是否放棄的抉擇,我痛苦萬分,往前走,風險萬狀,困難重重,完全看不到未來;而如果放棄,那一億五千萬的心血完全付諸東流,也無法對信賴我們的股東交代,未來我該怎麼辦呢?

我同樣把眼光放遠,用未來思考。我想:閱讀電子書一定是未來趨勢,而只要有人讀電子書,那台灣市場上必定有電子書販賣平台出現,未來也必定有電子書販賣平台的贏家,這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現在會賠錢,理由很簡單:電子書市場不成熟,以及我們的服務還沒做好,只要做下去,有機會成為電子書的贏家。

我當時再仔細盤點市場,發覺還有幾家競爭對手,但也和我們一樣辛苦經營,而我們自忖,我們公司是最有誠意、最認真服務讀者的公司,我估計:只要一本初衷撐到底,我們有機會存在。

就這樣,我們做下來,到今年果真豁然開朗了。我堅信,未來必定發生的事,就值得堅持。

後語

1. 投資未來會發生的事業,通常會出現過早投入的錯誤,這時只要堅持活下來,未來必定會成功。

2. 準備足夠的資金,通常是投資未來事業成功的關鍵。

作者介紹|何飛鵬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媒體創辦人、編輯人、記者、文字工作者。

擁有三十年以上的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雜誌》等媒體,並與資深媒體人共同創辦了城邦出版集團、電腦家庭出版集團與《商業周刊》。

他同時也是國內著名的出版家,創新多元的出版理念,常為國內出版界開啟不同想像與嶄新視野;其帶領的出版團隊時時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不斷挑戰自我,開創多種不同類型與主題的雜誌與圖書。

曾創辦的出版團隊超過二十家,直接與間接創辦的雜誌超過五十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CEO徹夜未眠真心話:我如何在困難中摸索、思考、突破的內心告白》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