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主力商品,當中燒餅、豆漿、糯米飯糰都是戰前台灣罕見點心,展現中國戰後移民帶入的飲食文化如何嫁接入本土街頭,並且一路開花結果的飯糰發展史。
粢飯糰入台七十年,從永和豆漿開枝散葉,包含日日利在內的各家飯糰早餐店隨著時代飲食風貌變遷而隔空接棒。這個過程與其說是傳承,毋寧說是演化。從糯米的品種改良之擇定,乃至內餡的多元變化,在在展現台灣風土元素,比如日日利招牌飯糰所夾的油煎醃漬里肌豬肉片,實際就是一片風土的具象結晶。尤其當飯糰獨立單飛,不再與燒餅油條豆漿合售,飯糰專門店更能鑽研新興品項。日子久了,終致中國的粢飯糰不知不覺轉化為日本人口中的「台式飯糰」。
飯糰的七十年天路歷程,必然仍有許多值得細細考據之處。不過比起考據,現此時我滿心只有一個念頭:飯糰之神啊,請給我來一顆海盜飯糰!
日日利海盜飯糰
台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一三六之六號
作者介紹|楊双子
1984年生,雙胞胎中的姊姊。小說家,百合迷,歷史宅,愛吃鬼,火鍋奉行,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台灣民俗愛好者。致力台中書寫如散文《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長篇小說《台灣漫遊錄》《花開時節》、漫畫合作小說《綺譚花物語》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玉山社出版《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原標題:日日利海盜飯糰──不惜搶劫也要吃的夾蛋夾肉糯米飯糰)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