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呆,容易走神,聽起來似乎總是負面的,我們總是聽到「分心有害」的論調。
想想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們總是教育我們要專心,告誡我們走神是個壞習慣;上課的時候,明明發誓要專心聽講,結果一個神遊,錯過的全是重點。
專心致志怎麼這麼難?我這麼愛發呆,這樣還怎麼走向人生的巔峰呢?
但,愛發呆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心理學家們關於發呆/走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就已經看到了走神的重要作用。
雖然不少的研究指向了走神的負面性如導致消極情緒、適應不良等,但是心理學家們也確實發現了與走神有關的益處。以下,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呆和走神。
1、今天你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
在心理學中,走神、分心一系列有關概念等被定義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心智游移是一種自我生成的、與刺激無關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這種精神活動與當前的任務無關。研究表明,在我們清醒的時間裡,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心智游移。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我們的大腦確實無法總是專心致志。
研究者Jonathan Schooler曾讓被試花4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並在過程中測試他們走神的次數。結果發現被試平均走神次數達到了6.6次。
在我們的頭腦知道需要專心致志地參與研究的情況下,走神次數還如此之多,更別提當我們私下複習考試或閱讀一本書了。看到這,正在開小差的你是不是趕緊鬆了一口氣。
2、走神越多,創造力越好
心理學家發現,走神可能提高了我們的創造力。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關心智游移與創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試被分成了三個組,所有被試都要完成兩次創造力測試。兩次測試之間間隔12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三個組執行不同任務來引發的不同程度的走神。
結果發現,在間隔時間之後,相對於第一次創造力測試來說,第二次測試創造力增長最高的被試來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組。也就是說,大量產生的分神狀況可能就是提高創造力的原因。
Baird解釋說,在心智游移的過程中,大腦的執行和默認網絡(Executive and Default Networks)出現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認知過程中,這種相互作用較少。所以當思維漫遊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這兩個系統的碰撞促進了創意的「孵化」。
其次,心智游移的過程增強了無意識聯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 Processing),而這一過程促進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規的解決辦法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