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越來越成熟地運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也越來越愛我們的時候,我們對同類事情的判斷分析和表達也會越來越準確。
學習、總結、歸納、演繹、推理這些學習的基本方法,能幫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自己,也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在摔打之中學會了如何和他人相處,學會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人,這其中,有一部分是進化過程之中祖先留在我們大腦之中的殘存經驗,有一部分是我們在後天的學習。
很多女人在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猶如青天霹靂,只會一味地煩惱、難受、傷心,反復糾結,追問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對她。但若是把自己放在生物群體之中觀察,瞭解到男性衝動冒險和渴望新鮮感的生物特性,以及女性的依賴家庭、渴望安寧和需要穩定環境孕育後代的生物天性,也許我們會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多一份理解的坦然。
《做,才能改變》的作者程程在微博上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有完全明白問題產生的根源,洞察並做好準備迎接最深遠的結果後,才有可能真正去努力學著放下。」
可想而知,想要真正地透徹理解一件事的本質,並非是雞湯式的自我安慰和喊喊口號,看幾句觸動人心的話,就能到達彼岸的。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需要不停地累積自己的學識,追求宇宙的真理,才能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經驗,是如何積累的?我們在日後的生活,該如何去避免這些痛苦產生的根源?
有一個笑談,亦可算是美談的說法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們大部分都活到了九十歲以上,這算是哲學的另一種妙用吧。但凡我們運用哲學的思維,追根溯源地瞭解了我們情感發生和發展的根源,我們就會對情緒、對痛苦、對人生多一層理解和坦然。
可見知識的好處,不僅僅是直接作用於人生,讓我們掌握技能之後獲得經濟收入、改變生活方式、能運用工具,更重要的是,知識還可以間接作用於人生,讓我們能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超脫自己,洗滌和淨化我們的心靈。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都是古人美好的想像,發展到現在,雖然我們都知道是一件笑談,可是通過讀書獲得的精神愉悅,是其他東西所無法替代的。
據統計,中國的閱讀率普遍較低,每到閱讀日,中國媒體也會陳述這個事實。舉例而言,中國人每人每年閱讀實體書不到四本,而日本人年均是四十本,一些歐美國家更多,可達一百本以上。中國人在年均閱讀的四本書中,大部分又是由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完成的,成年人幾乎不讀書。
儘管不停有人痛陳讀書與不讀書的利害關係,但是很多人仍然不情願讀書。讀書是獲得知識最方便的途徑,因為很多書,尤其是那種公認的名著,幾乎凝聚著古往今來優秀人才一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