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一下從出生以來到現在的這些日子,你是否經常有下面這些感覺?
1、缺乏安全感
2、覺得生活失去控制感
3、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感覺
4、在工作家庭或者是人際關係上有挫敗感
5、找不到自己的認同感
6、總是覺得孤獨寂寞
7、失去人生的方向
8、覺得自己的人生白走了一回
生命中的8個任務
其實上面這八種感受,分別對應到你人生的八個重要任務。根據Erik Erikson的發展理論[1],他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你需要面對和處理的生命課題,如果你過了那一關,那麼就可以變得更安穩,更成熟,如果你沒過關,這個問題會持續在晚年的日子裡面,不斷地糾葛你。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八個階段任務(修改自[2],P.55):
其實,在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你11歲以前的童年期。
那段時刻的你,還沒有辦法獨立生活,家裡面照顧你的人,將會影響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覺得大家能不能夠信賴、你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倘若當時家人忽略照顧你、或者是過度的控制,那麼可能在你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上會出現一些適應困難。(延伸閱讀:從小生活快樂無虞,現在卻莫名感到憂鬱?心理學家:被父母養成「反依賴」人格有關)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認同是:你對自己的認同
我有一個朋友,在他七歲那年,父親因為車禍過世了,母親和罹患抑鬱症的奶奶,扶養他長大。家中只有他一個孩子,所以他被迫很早就得要獨立,形成所謂的「親職化小孩」[3],一邊在外地工作負擔家計,另一邊還要唸書。因為同時要做兩件事情,所以功課沒有辦法顧好,親戚朋友的孩子都在學業和事業上面表現得很突出,不是醫生就是律師,讓我這個朋友覺得他自己很不如人。這陣子,他母親因為癌症病逝,有一天他悵然若失地跟我說:
「現在我真的是孤獨一人了。從前被母親掌控、敦促我要一邊念書一邊工作的時候,我總要討好她、獲得她的認同,後來在好多次的失敗當中,我開始厭惡她⋯⋯可是沒想到她走了之後,我反而有很多的後悔和不安⋯⋯」
對我這個命運多舛的朋友來說,早年的時候,家庭生活困頓,讓他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依賴和相信的,所以只好靠自己的努力來達到母親的標準;遺憾的是,他的努力往往得不到母親的贊同,現在他所追求的「認同標準」離開人世了,他也變得悵然若失了。現在32幾歲的他回首一看,青春期以前的他(任務1~5),似乎都有許多沒有達成。
想一想你的人生,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況呢?
倘若你也遭遇了安全感、控制感、自尊感、挫敗感、認同感、孤獨感等等的危機,該怎麼辦呢?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停止從別人身上尋求認同」,就像我朋友一樣,由於別人的標準是不穩定的、會改變的,如果你總是根據一個「重要的長輩」的標準來評價自己,那麼你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