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可能都是朋友之間遇到自我感覺良好者的內心感受,不僅無法獲得他人的尊重與重視,反而呈現莫名的自大。有可能你並不這樣認為,但是這樣的言行表現,卻很容易讓別人對你產生這樣的印象。
不想說好聽話的心理分析
即使知道人際互動應該要說好話來維繫人際關係,但對有些人來說,只要沒有自我提醒,或是工作要求,好像就會回到最自在的自己。但為什麼說好話就不是做自己?為什麼說好聽話這麼難?可能有下列幾種因素:
1.叛逆性格使然,就是偏不要
有些人在成長經驗一直有被勉強、被壓迫的感覺,從小被要求讀書、考試成績、乖一點、早一點回家……等等,長大後被勸導早點睡、少玩電動、少吃一點…都很煩吧。因此,好像已經習慣,只要有人提出『應該怎麼做…』,就會想大聲喊『偏不要』
2.曾經有過受傷經驗
總會有對人好,最後沒有被同等對待的友誼經驗吧,這樣的受傷經驗,有時會讓人選擇收回對人的善意付出,不想再主動對人好、表達善意。
3.感覺低人一等,像是討好巴結
有些時候在小時候被要求跟長輩說好話,或是在工作職場上被要求說好聽話,對此感到不舒服、不甘願,但當時無法拒絕。因此在現在可以掌控的生活中,反而會故意拒絕講好話,好像在為那個被勉強的自己出一口氣。
4.覺得沒有100%,就像在說謊
5.認定別人的恭維只是客套話,自然也不願意做虛偽的事
6.不知道要說什麼,感覺費力,直接放棄
7.覺得說一次,以後就要一直說,不敢保證而放棄
或許你有屬於自己的理由,讓你排斥對人說好聽話,有時候需要重新思考影響自己的理由,才能理解那個每次被勸告,但仍然不願意說好話的自己,也才有可能改變這個陪伴你多年的習慣,這段就是『成熟』、『放下』的歷程。
經歷成長後,能夠更輕鬆且穩定的生活著,沒有那麼多想證明自己的念頭,沒有那麼多想逃避的情境、也沒有那麼多想成為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讓自己可以輕鬆,沒有內心糾結的,單純依據當下的狀況,回應跟別人的對話,而不是想要為那個曾經的自己表達不滿或抗議,也不是想要證明什麼,這時候的你,或許能夠真正專心的聽別人說話,用欣賞的角度看待對方,自然能用善意的語言回應對方。
文/楊瑞玉 諮商心理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講話總是尖酸刻薄?說不出好聽話背後的心理分析)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