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近年房價高漲,讓許多人吃不消,居住正義的呼聲不斷提高。雖然不可否認,房屋建設的確需要成本,而市場機制也是分配房屋的可行手段,但G7央行總裁馬克.卡尼指出,商品化會扭曲價值。目前房屋的居住價值就遭到扭曲,成為賺錢的金融投資標的。雖然市場機制已行之有年,目前也沒有其他更可行的方案,但馬克.卡尼點出的商品化弊病,值得我們思考關於房屋、醫療、教育的商品化,造成價值被扭曲的問題。
市場機制的普及一旦到達極端,有可能改變社會的價值觀,原因如下:
首先,純商業社會以財富來決定社會階級,這產生了一種示範效應 - 這樣的社會自然會促使民眾聚焦在取得財富的事務,而這種整個社會全面追求財富的狀況,就是韋伯所定義的「資本主義的關鍵社會學決定因子」。繁榮至上!建立在貨幣之上的地位階層!亞當.斯密擔心那種專心致志追求財富的狀況可能會助長不道德行為。就這一點而言,他極度不認同十七世紀社會理論家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為蜜蜂的寓言所設定的結局:私下從事不道德勾當的蜜蜂造就了蜂巢的繁榮,而繁榮進而讓那些私下的不道德勾當變成公開的美德。當今的經濟學家以蜜蜂作為皇家經濟協會(Royal Economic Society)的象徵,從而選擇和蜜蜂站在同一陣線的現象,清楚說明了當今的財富掛帥與價值觀崩壞。
當手段(也就是貨幣)成了目的,社會勢必會受到損害。馬克思認為貪婪是社會發展的階段之一。換言之,他認為貪婪既非原本就存在,也非自然現象。貨幣是一種觸媒,它賦予貪婪一種抽象的歡樂主義(hedonism),因為汲汲營營於累積貨幣的行為能「讓人擁有所有可能歡愉」。貪婪本身也被生活的商品化強化,因為我們可用貨幣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多。米蘭諾維奇評論,當貨幣成了判斷成就的唯一標準,社會就等於是向所有人傳達「有錢很光榮」的訊息,以及「大致上來說,用什麼手段來實現榮耀都無關緊要—只要為非作歹時不要被逮到就好」的訊息。第二,隨著傳統的行為約束力量減弱,市場基本教義主義的氣焰有進一步高漲的風險。數千年來,宗教向來能在保護促進商業社會繁榮所需的創業精神之餘,內化(internalising)特定可接受的行為形式。新教主義(Protestantism)戒絕炫耀,限制了菁英階級的消費和炫富行為,並進而鼓勵世人對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進行必要的再投資,因為利潤要用在上帝與社區,或依照上帝的旨意來實現更多利潤。在此引用韋伯的說法:「不可避免的實務結果顯而易見:透過禁慾主義的儲蓄衝動來累積資本。這種約束民眾花費財富的強迫力量,自然而然促使資本流向生產性投資,進而增長更多財富。」羅爾斯所謂「心照不宣的社會契約(它在日常行為中重申了社會的主要信念)亦補強了這股節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