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偏鄉的印象是什麼?天黑便伸手不見五指的山區?還是連大眾交通工具都難以到達的鄉下?台灣對於偏鄉學校的定義相當模糊,以海拔高度、交通工具遠近做為主要定義,在定義後進行補助。
事實上,資源輸送不到的地區何其多,無論是政府補助還是企業贊助,許多資源未達的偏鄉早已警覺單純仰賴外援並非長久之計。如果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那麼在這些青年人口外移、普遍隔代教養、不少家庭失功能的地區,正悄悄興起在地力量,用社區力共同撐起孩子的照顧網絡,補其不足。
偏遠也有優勢,豐富的在地文化資產等著下一代發掘
偏鄉學校長期存在師資嚴重流動的窘境,但孩子的教育不只來自學校,下了課,踏出學校大門,社會教育大門敞開,真正應用於生活的學習才要開始。過去許多偏鄉的寫照,孩子放學後沒事做,閒晃之際便可能成為幫派吸收目標;還有的,家裡有著需要照顧的長輩與弟弟妹妹,放學便需立刻趕回家,為家中困境添上人力。
每個社區都有它的在地優勢及特色,楊雅喆導演最新紀錄片《向愛致敬》便以台南後壁新東國小扯鈴隊為故事背景,因為地處偏遠,當地學童不像都會地區的孩子被3C產品、電玩、多媒體娛樂綁架,反而可以專注在扯鈴的練習上,致使進步神速。
還有的,無論是山區部落、鄉村田間、外籍配偶人數多的偏遠地區,無論是先天的地理環境還是人力,都有其豐富的文化與特色,光是整合成為當地孩子的教育資源,就有挖不完的寶。
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其實是孩子放學後最好的老師
根據政府統計,目前在台的外籍配偶超過65萬人,占全台人口3%以上,過去許多歧視眼光落在這群婚嫁來台的新住民,卻沒想過這是極為珍貴的多元文化學習資產,尤其新住民二代,熟悉母親的家鄉話、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無論對於未來的競爭力或是個人的生命經歷,絕對是加分。
在108新課綱將新住民語納入母語學習之前,早已有許多新住民媽媽在偏鄉社區不只成為自己孩子的母語老師,更是社區孩子的母語老師。以地處偏遠的台東外籍配偶協會為例,便開辦母語學習課程,儘管台東地形狹長、交通往返不易,接受培訓課程的新住民媽媽始終積極投入這樣的教育工作,為的便是提昇下一代的實力。
全校僅有54人的新東國小,也因為許多愛心的集結,創造了「裡應外合」的加乘效果,成為當地學童重要的照護力量。在當地,有著家庭失功能、隔代教養狀況的學童並不少,學校校長與老師對學生有更多的關心,下課後,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在當地設立的「仕安築夢基地」立即接棒,在放學後沒有父母陪伴的他們,能夠到這個共同的家,有志工哥哥姊姊陪伴課後輔導,也有志工阿姨的暖心餐食。透過這群沒有血緣關係的陪伴者愛心接力,讓社區孩子也能擁有家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