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總在最後一刻才完成?專家公開5招告別拖延症,不改善恐引發憂鬱症、焦慮症

2022-07-16 09:30

? 人氣

拖延症危害重重,若是任由它肆意發展,我們的生活將會深受其害,那又應該採取何種舉措控制住自己的拖延症?怎樣讓自己時時刻刻充滿動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施蒂爾(Piers Steel)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

改變的動力=(期望× 價值觀)/(衝動× 推遲)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當你的價值觀符合程度與期望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高,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低。而你的衝動程度與推遲程度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低,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高。

也就是說,想要增加自己改變的動力,要麼提高價值觀的符合程度或期望,要麼抑制衝動或推遲欲望。

首先,提高自己的興趣,化「被動事件」為「主動事件」。

興趣是行動最大的助力,一件任務若是上司、家人強加給你的,那麼你對它的排斥程度將遠遠高於自己想要主動做的任務,「被動事件」與「主動事件」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興趣的高低,只有提高自己的興趣,「被動事件」才能變成「主動事件」。

其次,期望越高,動力越足。

著名心理學家弗魯姆(Victor Vroom)認為,人總是渴望達到一定的需求,並想方設法追求目標,意思就是,行動結果越符合自己的需求,行動的動力就越足,為此,他提出了期望理論:

M(動力)= V(價值)×E(期望值)

公式中,M 表示行動的動力,即一個人積極性的強度;V 代表價值,即獲得的成就;E 表示期望值,即人們根據已知經驗推測出之完成目標的主觀機率。

動力即為價值的總和與期望值的乘積。

大部分管理層都曾根據這個公式來激勵員工前進,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提高E(期望值)。

繼續上述的例子,李法最近換了一位上司,這位新來的上司雷厲風行,上任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李法之所以在工作上拖延,最大的一個問題便是工作總是與預期不符,一些簡單的任務做完沒有成就感,而且晚一點再做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又容易打擊人的積極性,大幅降低了自己的期望。

李法一直處在糾結中,任務總會被他拖延到最後,怎麼也完成不了。

新來的上司為了提升大家的積極性,用獎勵的原則來鼓勵員工進步,完成任務的速度與效率提升就會得到相應的獎金;相反地,若是工作達不到要求,也會有一定的懲處舉措。

此外,上司在工作的過程中與員工的交流也多了起來,這樣一來,員工的積極性也大幅提升,與上司之間良好的關係也提升了員工的期望值,從而有了更為充足的前進動力。

再次,抵禦周圍的誘惑,減少衝動。

當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誘惑時,你的注意力會不自覺地轉移,那些使你變得消極、缺乏動力的東西會大幅增加你的衝動,從而降低行動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