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別人過得比較好?跟愛生氣的人要怎麼相處?心理師解答憤怒背後的3大原因

2022-07-28 15:13

? 人氣

憤怒往往只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失落、羨慕,以及自卑。(示意圖/取自photoAC)

憤怒往往只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失落、羨慕,以及自卑。(示意圖/取自photoAC)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勸人「不要生氣」、覺得「生氣是錯的」。但實際上,我最常問來談者:「你的生氣,有幫助你好好表達出內心真正想要說的嗎?」、「你的生氣,有幫助對方更理解你嗎?」假如沒有,那麼你的生氣只是淪為一種情緒宣洩的手段,內在的憤怒依舊沒有被聽見、被接住,也沒有被好好地呵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到內心有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攪和著,這種渾沌的感覺讓我們很不舒服、靜不下心,也無法好好思考。總覺得需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每一天在新聞版面上,有太多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這當中有許多人其實都只是因為一時的憤怒驅使,失控地做出難以挽回的憾事。

聽見自己憤怒背後的聲音

大多數來找我做諮商的人,帶來的故事幾乎都與憤怒有關。他們氣什麼呢?

氣對方「不理解我的用心」

明明自己很努力為對方著想、細心安排一切,對方非但不領情,還惡言相向。

氣對方「不接受我的提醒」

你苦口婆心、好言相勸,甚至不吝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對方卻依舊往你不樂見的方向前進,因而犯錯、甚至受傷。

氣對方「過得比我好」

其實你清楚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能力都不同,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但是當你看見對方的經濟游刃有餘,輕輕鬆鬆就達到你努力許久,卻未必能達成的目標,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內心就無法克制地升起一把火。

氣自己「總是不夠好」

有些人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究責的對象,有些人則是習慣了將憤怒往內傾倒,總之,我們會用莫名嚴厲的標準、難以入耳的批評,毫不留情地攻擊自己。氣自己無能,氣自己不如人。

細細傾聽這些故事就會發現,憤怒往往只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失落、羨慕,以及自卑。面對內在的脆弱,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甚至不知道該對誰說、如何說),憤怒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反覆交織而成的產物。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自我否定或攻擊別人,而是陪伴自己聽見憤怒背後的情緒,試著安撫自己、表達需求。

看懂憤怒偽裝的樣貌

憤怒不只是表面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

用憤怒來掩飾內在的脆弱

直接表達擔心、失望、難過,會讓自己顯得很脆弱。把脆弱攤在他人面前,對我們而言經常是危險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用憤怒擋在脆弱之前,雖然能保有些許安全和價值感,卻也無法如實表達內在的情緒。

用憤怒來維持彼此的界限

有時候我們對於和某人的距離拉近、變得親密,感到恐懼,藉由憤怒,製造出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拉出一段與對方的距離,讓自己喘口氣,覺得安全一些。不過,這麼做也可能引發關係當中沒有必要的衝突。

用憤怒來表達由衷的渴望

我常說:「如果輕輕鬆鬆就能有效溝通,有誰會想花大把力氣去生氣?」或許正是因為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和期待,所以憤怒是另一種更高強度的表達,希望讓對方能夠尊重你、保護你,並且以你期待的方式去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憤怒,你會發現支撐在憤怒背後的,往往是一道厚實且溫柔的力量,它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要:「保護你自己」所以,我們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憤怒、也不需要再苛責憤怒的自己。練習聽見憤怒背後的聲音,與之和平共處及友善對話,不僅能減少因為憤怒而失控的頻率,甚至還能善用憤怒的力道,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現在,換我們來照顧憤怒吧,如果以前你經常把憤怒當成可怕的敵人,請容我告訴你:「把敵人變成朋友,就是與它相處最好的方式。」

作者介紹|叢非從

薩提爾模式心理師、講師,十餘年心理學專業,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原標題:「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責任編輯/林瑩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