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怎麼辦?人們用「2奇物」自證,唐朝還用來抓逃稅

2022-08-15 17:34

? 人氣

在身分證出現之前,要如何證明身分呢?(資料照/盧逸峰攝)

在身分證出現之前,要如何證明身分呢?(資料照/盧逸峰攝)

如何證明自己的身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出示身分證。隨著資訊化時代的來臨,身分證內儲存的個人資訊日益增多,只要使用特定的設備掃描並與持有者的生物特徵相比對,就能確定一個人的身分。然而,身分證在中國歷史上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出現之前,如何證明自己的身分?這可不是一個好解決的問題,歷朝歷代為確認百姓的身分操碎了心,發明了符牌、傳信、過所、棨信等表明身分、准入通行的憑證,並發展出一套較為健全的戶籍制度。不過古代中國最終沒有孕育出身分證,這可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制度的必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清朝內務府木腰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清朝內務府木腰牌。(圖/時報出版提供)

中國歷史上,身分證是個既年輕又古老的事物。

說其年輕,是因為直到民國時期,身分證制度才正式建立;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制度直到一九八四年立法確立。在幾千年的歷史面前,身分證年輕得像個孩子。

說其古老,是因為古代雖然沒有普遍意義上的身分證,但其背後的戶籍制度卻幾乎與中國歷史同庚。做為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自古以來便是朝廷制士處民、徵收貢賦、興發力役、組織軍旅的基本根據,是不折不扣的國之大事。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針對《殷契粹編》「人三千藉」做出了「所記乃藉田的人數」的推斷,即早在商朝時期,君主對基層的控制就已經具體到個人。雖然當時商王能夠直接控制的範圍僅限於王畿,但戶籍制度的濫觴卻已然清晰。

戶籍制度的悠久與身分證制度的短暫不獨為中國所有,背後自有人類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不過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只要與社會存在交集,古人便終究避不開如何證明「我是我」的難題。那麼,古代有類似於身分證的證明材料嗎?如果沒有,人們的身分又如何標識呢?

中國古代並沒有身分證,但的確有兩樣與身分證相似的證件材料,就是符牌與傳信。相較而言,符牌側重於表明身分,傳信側重於准入通行。從功能層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傳信=身分證」的等式,但從內涵及淵源來看,符牌、傳信與身分證只是形式相近,本質卻大不相同。

符牌:我們都是有身分的人

先說符牌。符牌最早是兵權及君權的象徵。史書中最為古老的符牌當數《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軒轅氏「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一句,這裡的符就是兵符。當然,五帝時期的歷史並非信史,相比之下《周禮》的記載:「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更為清晰,也更具說服力。

珍圭與牙璋都是符牌的一種。珍圭代表的是君權,牙璋代表的是兵權,其內涵都是某種權力的物化與延伸,大有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見黑木令如見教主本人」的意味。當然,這些符信從形制上比「黑木令」還多了一重防偽功能,《說文解字》稱其「分而相合」,也就是先將一整塊符牌一分為二,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在一起以驗真偽——現代漢語的「符合」一詞正源於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