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老吳開始存股後,他發現ETF其實是一種投資組合的股票,雖然具有分散風險的作用,但不是每種ETF都適合存股,也有管理費、溢價、不滿意成分股的缺點,因此老吳認為,若懂得ETF的概念,自己制定選股標準和策略,也能做自己的選股經理人。
標的可以自己選
這個優勢的前提是投資人不排斥自己選股。市面上股票型ETF,都必須完全接受指數追蹤的成分股與權重。
舉例來說,投資人熟悉的元大高股息基金(0056), 每半年就會調整一次成分股。成分股須通過三項篩選標準:市值、公眾流通量與流動性,再進行預測現金股利殖利率的排序(詳情請參考公開說明書),主要是以高殖利率為訴求。
0056在2021年6月的調整,新納入了 5 檔個股:友達(2409)、群創(3481)、長榮(2603)、南帝(2108)、超豐(2441),其中友達、群創與長榮這3檔股票,就近5年的獲利穩定度而言,對某些人來說,較不適合當長期存股的標的,當時也因此引起一些討論,但這是0056的遊戲規則,想買的投資人就必須全盤接受。
在2021年12月3日公布的下半年度的調整,0056 新增了裕民(2606)、中鴻(2014)、聯詠(3034)、中鋼(2002)、聯強(2347),同樣以近 5 年獲利穩定度來看,5 檔個股中,裕民與中鴻也不算是長期存股的首選。
0050追蹤的台灣50指數,成分股篩選同樣須先滿足依市值、公眾流通量與流動性之標準,且主要是以上市公司的市值為訴求(詳情請參考公開說明書)。2021年11月30日公布的持股明細中,包含面板雙虎友達、群創,以及貨櫃三雄長榮、萬海(2615)和陽明(2609)。
這些個股不是不好, 靠著這些個股在上漲波段賺到錢的也是大有人在,只是基於長期持有的立場,若自己有選擇的話,以上不適合的標的,就不會優先買進,而自組ETF 的優勢就是自己有選擇權。
不會錯過中小型績優股
一般市面上投信公司發行的ETF,其成分股篩選會擔心個股的流動性不佳,即交易量過小,大量買進或賣出時,都會嚴重的影響到價格,所以通常都會篩選市值或是交易量大的個股作為成分股,吸引投資人的信心。
但我的篩選標準,並不會特別限制市值量大或交易量大的個股,主要是因為兩個因素:
1.長期持有:以長期持有為目的,通常不會在短時間內大量買進或賣出,所以即使成交量一天數十張,甚至是數張,也不用擔心流動性不足,且只要有耐心,一定可以買到自己理想的價位。
2.分散投資:依自己的資金分散投資,不會集中於單一個股,所以萬一當公司真的出現長久性的獲利 衰退,要賣出也不至於難脫手。
反觀大部分的被動式ETF成分股, 限制市值或成交量,反而會錯過績優的中小型股。此外,每檔ETF都有各自的篩選原則,投資人必須全盤接受其定義,而自組ETF則保有彈性空間,可以選自己看好的標的、配置各成分股的比例。
分批買進,降低風險
如同前文提到的,在股票市場中,想要降低風險,除了分散持股,還可以分批買進。
我是屬於錢比較難留在銀行帳戶裡的人,除了每個月的主動收入會再投入股市,當有其他可運用的資金入袋,例如獎金、年終、股息或股票出借費用,就會開始找標的買進。所以我不會一次買進後就不再投入資金,而是會利用手邊資金,分批買進。
一般投資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選股標準,等待時機分批買進。
比例可以自己調整,判斷股票何時加碼
股票型ETF有其持股比例的規則,0050在2021年11月30日公布的持股明細中,台積電(2330)占比達 47.89%,等於一檔股票占了近一半的權重。這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別,只是在分散風險的考量上,分散程度較不足,就會承受相對高的風險。
自組ETF,可以依持有的檔數不同,彈性設定每檔最高占比,例如 3%、5%或10%。此外,也可以設定每檔股票可以承受風險的成本比例,針對跌深或是負報酬的個股,進行逢低布局或加碼。管控風險的要點如下:
1.限制單一個股的占比
假設目前持有檔數超過100檔,設定單一檔投資成本比例,要小於總投入資金的3%,這個百分比因人而異, 端看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
舉例來說,雖然投資的公司都是自己篩選過、認為穩定的標的,但公司還是有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變數,如天災或人為因素等,雖然一夕倒閉的機率極低,但若做好資金比例控管,依3%的投資比例來看,假設總投入資金是100萬元,就會有3萬元蒸發,若投入1000萬元,就是30萬元消失。按照這個概念,視自己可以承受多少損失來決定單一個股的占比。
在沒有建立此觀念前,自己跟許多投資人一樣,常看到標的低於成本價後,又下跌了二、三天,就產生「再不買,就要漲回來」的錯覺,一股腦短時間全押(All In)。
有了占比限制條件後, 就會了解自己的資金是有限的,要將步調放慢,不該整天想著要抄底,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哪裡才是底部, 股票市場在下殺時, 往往便宜之後,還有更便宜。
即使事後回頭看,因為放慢購買腳步而錯過了股價底部,表面看是錯過了擁有較低成本的機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學到了一次風險控管的經驗。寧願少賺,也不要將自己的投資暴露於高風險中而不自知。
2.基本面看好,才攤平
我的方式是,若該個股已經連續兩季虧損,就必須先停、看、聽。可以暫停買進或是將原本設定的3%比例降低為2%,控管風險以防傷害擴大,同時將該個股列為注意名單。至於賣出的時間點,會在後文詳述。
此外,攤平是基於長期投資的條件下進行,不要想著今天買,明天或下週就會回到成本價,應該要想著用相對低的成本來累積資產,並且等待明年的配息。
隨時新增或刪除個股
當發現自己挑選的個股持有幾季後,財報表現不如預期,即獲利能力變差,透過 EPS、ROE或毛利率等指標進行評估後,可以在任一個交易日進行換股。一般股票指數型ETF,都是季度或半年度調整一次,反映時間較慢。
而自己庫存中的個股,可以判斷時機隨時調整,以山林水(8473)為例,我在2019年,一開始選股方法,僅以股利為導向,觀察到該公司從2014年到2017年,現金股利都有3元以上,故以長期持有為目的買進。
到了2021年3月23日,山林水公布2020年的EPS為1.15元,由於已持有超過1年以上的時間,帳面上仍然虧損約15%,績效相較同期買進的其他公司大幅落後,故仔細了解各項指標的變化,得知此公司獲利從2016年起,已連續衰退4年,包含ROE、毛利率與營益率皆是如此(見圖表 2-2)。
我就選擇在年報公布後的當週,將手中的持股停損, 畢竟由這數年的指標可看出明顯的衰退趨勢。賣出的價格為40.7元,以當時來看已是相對低點,但結至2022年3月份,股價已剩31元左右。
這裡並不是要唱衰或是鼓勵放空,而是單純以客觀的數字來評估公司的營運情況。當然我們無法預測,該公司未來的發展,僅能就當下的狀態來評估是否該繼續持有。
對於更換手中的持股,自己喜歡用年度或是季度所公布的數字來判斷,缺點是等到衰退的數字公布出來後,通常股價都已經有一段跌幅了,但優點是拉長時間來看,短期一、二季的營運並不代表長期的發展,看太短容易錯殺好公司,而錯過相對大的報酬。
有股東會紀念品
同樣是持有一籃子的股票,自組ETF可以執行股東的權利與義務,並且可以領很多股東會紀念品,獲得小確幸。
但這當然不是自組ETF的主要目的,只能算是額外的獎勵。每次收到開會通知書,開獎多樣化的股東會紀念品也是一種樂趣,許多精緻小物還可送禮自用兩相宜。例如超商卡、清潔用品、杯碗器具等,每年收到紀念品都有買到驚喜包的感覺。當持有越多不同個股就會越有感,這也是被動式ETF沒有的福利。
雖然獲得許多紀念品很不錯,但還是建議投資人選擇優質的公司為存股標的,紀念品只是額外的附屬品。
股利分散於不同月份
由於每間公司的股利發放時間不同, 所以分散持股時,也有機會在不同月份領到股利,等於這些月份都會有一筆能活用的資金。
一般台股主要發放股利的時間集中在7月到9月,因我的持股較分散,在這三個月中,幾乎每週都會有股利進帳。此外,在不刻意挑選被動型季配息ETF的情況下,我的股息更分散至4月到11月,等於一年之中,有8個月的時間,都會有本業以外的現金流可以運用。
通常我都會將資金再投入市場,這種股利接龍的發放方式,對我的投資相當有幫助,有點算半強迫性的分批進場,也避免自己把成本建立的太集中,而增加風險。
容易把股票借出去
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出借證券是一個非常值得了解與使用的工具。長期投資基本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只買不賣,因此存股族可以將自己的庫存外借,賺取利息。這在股票市場裡,可說是難得一見只賺不賠的獲利模式。
有些人會誤解,需要借券的人多是為了放空股票,擔心借出後會使自己持有的股價下跌,造成損失,但其實借券的目的並不只有放空,還可用於返還借券餘額或履約股票選擇權等。
另外,就算因借券放空,造成短期股價下跌,而非個股獲利衰退,反而是加碼好公司的時機。所以若有出借股票的機會,我都會盡量出借。但會有借券需求的股票,通常是股價相對活潑即較有波動的標的,被動式 ETF 的優點是可以分散買進一籃子的股票,所以股價的波動也較個股穩定。
但股價起伏相對穩定的優點, 對於短線想要賺取價差或進行避險、套利的借券投資人來說,就不是那麼有吸引力,所以幾乎很難有出借的機會,或是出借費率極低, 扣除掉券商收取的手續費後,實際能拿到手的利息真的很卑微。
自組ETF 中的個股相對就比較活絡,且不同個股會不定期產生較強勢或弱勢的局面,所以很容易有機會出借這些標的,來換取穩定的現金流。然而自組 ETF 中的個股雖然股價相對活絡,但若夠分散,總觀整體市值的變化,還是能有穩定的表現,因此更能達到多重收益的優勢。
另外,將每個月的利息收入,再投入購買零股進行正向循環,可以多一筆累積資產的收入,是很棒的方式。但須注意,借券是以張為單位,零股是無法出借的。
不需要在意溢價的問題
被動式ETF 在某些時候,容易出現溢價的問題,例如因殖利率較高,而使除息前,投資人在短時間內追買或是具備題材性,使新上市當天造成搶購、導致供需失衡。此外,整體市場過熱,大家對股市過於樂觀時,也可能有溢價之風險。
前述情況都容易使ETF出現不合理的溢價, 即市場上的價格高於其淨值。買入溢價的ETF等於是侵蝕自己的獲利。因此購買被動式ETF需要留意市價與淨值之間的關係,一般溢價超過1%以上,就需要考量是否先暫停買入。
購買個股, 只需要專注於股價上, 自己以不追高買為原則,即股價超過季線太遠,就會先觀望,詳細說明於第3章中,若關注的個股股價遲遲沒有來到自己設定的價位,則會選擇其他標的投入,並不會將規劃要投入股市的資金停留在手上太久。
不需要支付內扣費用
被動式ETF的內扣費用包含了管理費(操作經理人管理成本)、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保管費(支付給保管資金銀行的成本、基金經營必要開銷),而自組ETF只會有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
一般台股的ETF內扣費用約在 0.4%到1%之間,雖然不高,但也是投資成本之一。假設當年度扣除內扣費用的績效為20%,1%的費用支出或許無感,若績效為2%,則內扣費用就可能占了50%的獲利。
分散投資,意外節稅
單筆股利所得超過 2 萬元,就必須繳交健保補充保費,費用為應發股利的2.11%(2021年1月1日調漲),例如單筆應領股利為10萬元,應繳納的補充保費為100,000×2.11%=2,110元。繳稅是人民的義務,若單筆達規定的納稅金額就依法繳稅,沒有懸念。
自己當初分散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風險,而這個分散的做法,讓自己就算是一年可以領50萬元的股利,
也很難達到單筆2萬元的門檻,讓我不用多繳納健保補充保費。
依稅法規定,股利可抵減稅額每戶上限8萬,扣抵金額為股利所得的 8.5%,當股利所得來到94萬元,即940,000元×8.5%=79,900元,也就是可扣抵金額的上限。
2021年,我領到的股利約50萬元,可享扣抵金額42,500元,且不須刻意節稅,如除息前先調節持股等,就不會繳到健保補充費用。
假設50萬元的股利集中於一檔個股,且個股採年配息,那應繳納的補充保費就是 10,550 元,如此一來,到了每年的納稅季就會很有感了。
主、被動投資各有其優缺點,端視投資人的需求,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方式,都算是好的投資方法(見圖表2-3)。
作者介紹|吳宜勲(老吳)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
30歲畢業後,從事機構工程師一職,相較於多數同儕,投入職場年齡較晚的他,藉著努力工作增加存款,希望能早點成家並擁有小孩。同時也一直想找到一個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讓一切規劃更順利,因此心中有著成為一位投資暴發戶的夢想。也因一開始想快速賺錢的不成熟心態,即使有穩定的現金流,卻始終無法累積資產。繳了數年的市場學費後,漸漸了解,有夢想是必要的,但在追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直到找到可行且適合自己的方式。
老吳投入市場9年後,沒有從市場畢業,反而心態漸趨成熟,雖未有驚人的獲利,但已從只會賠錢的結果進步到可穩定領息的成果,藉此書與大家分享當中的方法與心法。
投資這件事,不做或許也不會怎麼樣,但做了,肯定會讓人生很不一樣!
投資這件事,不需要很厲害,但需要很有耐心!
Facebook粉絲專頁:打造屬於自己的ETF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忙碌理科工程師打造屬於自己的ETF,月領4萬被動收入》(原標題:自組ETF的優點)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