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會羨慕別人事業、家庭兩得意,而自己卻是什麼都做不好?我要先告訴大家,你千萬不要看到這些人的成就,就感到自卑、沮喪。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同,擁有的資源也不一樣,能夠成就的事情,也可能會天差地遠。如果你只是盲目的把自己的成就,跟那些人比較,只是徒增焦慮罷了。
我曾經跟一位我很敬重的前輩聊過這件事,我說:「您真是好厲害,教書教得好,研究發表也很亮眼,又有精彩的休閒生活,真是太厲害了。」他說:「你不用羨慕我,現在我有好幾位助理,也有不少研究生協助我做研究,所以看起來成就非凡。如果我是自己一個人做事情,也沒辦法面面俱到。而且我老實跟你說,即使別人覺得我的生活已經很豐富了,我還是有好一些想做,但是沒有辦法做的事情。」
聽前輩這麼說,我才突然意識到,沒有人可以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做完。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些人可以,是因為我們錯誤的以為他們完成的事情,就是所有他們想要做的事情。
像我周遭一些朋友和學生常會讚嘆,我怎麼可以做那麼多事情,又教學、又寫書、當podcaster,居然還有時間煮飯、陪孩子、玩手作!可是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還有一些想做,但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我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不過我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遺憾,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時間、資源有限,永遠不可能完成所有我想做的事情。也因為有這樣的覺悟,我很清楚與其期盼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想清楚,哪些事情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並且想辦法好好完成這些事情。
有捨才有得
想到有捨才有得,大家很容易會覺得這是一些心靈雞湯的產物,不過在心理學的研究上,其實有累積了不少支持的證據。以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為例,就發現如果我沒有要求參與者,在快速呈現的字串中記下兩個單字,而是僅要求他們記下一個,那麼參與者的表現就會比較好。
用白話來說,就是如果你一次要做兩件事情,表現還不如一次只做一件事。雖然這道理大家應該都懂,只是有點弔詭的,我們還是常常會一次想做兩件事情,比方說一手拿著東西,另一手嘗試用鑰匙開門。我們常錯誤的判斷,這樣做會比起把東西放下,然後用兩隻手拿鑰匙開門,更有效率。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肢體上的一次做兩件事,本來就不容易,只要不是肢體上的一心二用,應該還是可以發生的。就像不少人會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如果沒有這樣做,反而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工作效率會變差。
但我要遺憾地告訴大家,實證研究發現,對多數的人來說,邊工作邊聽音樂,工作效率是會變差的,也就是說心理運作上要一心二用,基本上不太可能。我們覺得自己可以一心二用,其實是一種迷思,因為我們的心智運作是有瓶頸的,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只有少數非常熟練的事情,才有可能不受瓶頸限制。
我們以為的一心二用,其實是在兩個或多個同時執行的任務之間做切換,只是切換的速度很快,所以你不一定會意識到自己在做任務切換。只要有切換,就會造成耗損,而切換越頻繁,會造成越多的耗損,使心智運作的效率變差。所以,練習「捨」,你才有機會「得」!
有形或無形的捨都是有幫助的
那麼到底要怎麼捨呢?讓我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們發現,若參與者有機會把自己需要記憶的訊息,用隨身碟的方式保存下來,之後對於其他訊息的記憶表現也會比較好。也就是說把自己需要記憶的訊息割捨這個舉動,提升了你的能力,讓你之後可以記下比較多的訊息。
連這種無形的,覺得自己的負擔是比較少的,都會對於人的行為造成影響,更別說是有形的負擔了!所以練習割捨,不論是有形或是無形的,都會對你有所助益。
我舉個例子,大家或許就能更清楚這種負擔一直都在,對我們是多麼有壓力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會用甘特圖來追蹤自己的進度,但多數的時候,同一個時間點,都會有好幾項要同時進行的任務。在這樣的狀況下,你就算在期限內完成其中一項任務,依舊會覺得自己距離任務完成還是很遠,因為甘特圖上還有任務在等著你。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把任務寫在便利貼上,並且註記時間點,同樣可以讓你檢視自己的進度,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你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張便利貼撕掉,然後覺得自己的負擔變小了。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展現。所謂的體現認知,指的是一些動作本身,和某個概念有緊密的連結,當你在執行這個動作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那個念頭。就像你把便利貼撕掉這個動作,會讓你聯想到把某個東西丟掉,因為便利貼上的任務也是一個壓力源,所以撕掉便利貼,就會讓人有把壓力丟掉的想像。
哪些是該捨的?
希望看到這裡,你已經決定要利用割捨,來換取一些獲得。接著我們就來談談,到底哪些是該捨的?
第一種你該捨的,就是跟自身利益沒有直接關係的。
這也包含那些做人情的事情:你要讓自己以及別人知道,你只有在自己事情已經做完的時候,才有辦法去協助他們。我知道有不少人耳根子很軟,只要別人誠懇的請託,他們就會想辦法協助其他人完成任務,即便他自己的事情都還沒完成。
這邊我要給大家兩個提醒:首先,如果這任務是你的上級交辦的,就算這不是你的事情,你如果不做,上級也有可能會藉此找你麻煩。所以面對不明理的上級時,他們交代的任務,也和你的利益有直接相關,是你不能隨意割捨的。再者,我不是要鼓吹大家當個冷漠的人,而是人非聖賢,我們還是要以自身的利益為主要考量。先把自己的部分處理完,再去協助其他人,才是你該做的。
第二種你該捨的,是那些雖然跟你自身利益有關係,但是你沒有熱情的事物。
很多事情都跟你自身的利益有關係,所以你真的沒有必要保留所有跟你自身利益有關係的事情。比方說,很多事情都會影響到你的績效,與其花時間去做一些自己真的很不喜歡的事情,讓自己績效表現突出,還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方面。
這一點我是很徹底執行的,我知道花時間去做基礎研究、做學術發表,對於我的學術聲望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對於這件事情的熱情,亞於我做知識推廣的熱情,而做知識推廣對我的聲望也有好處。那麼,與其花時間做基礎研究,我寧願把時間用在將知識科普化,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受惠。
第三種你該捨的,應該不能算是真正的捨,而是暫時必須先放在一旁的。
這類事物就是那些不是那麼急著需要被處理的事情。有點類似前面提到甘特圖的概念,就是你要暫時假裝那些事情是你不需要處理的,把焦點放在那些急著要完成的事情上。
像我一般會依照工作的緩急程度來做規劃,而且每次頂多把兩個任務標記為「極需處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做法相當有幫助,因為你不會覺得事情都做不完,而會容易有拖延的狀況。
想想看:為什麼你會無法割捨呢?
第一、你其實不知道哪些事情是比較重要的。
有些人即使有課業或是工作上的壓力,依舊不知道哪些事情對自己的影響最大,所以很容易陷入瞎忙,結果什麼都做不好的困境。
第二、你沒有狠心的割捨。
有些人顧慮很多,很擔心自己如果割捨了,就會有損失,而因為不希望有損失,所以無法狠心割捨。這樣的結果就像分手沒有分好的情侶一樣,藕斷絲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解決辦法
解方一、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瞎忙半天卻什麼都做不好,那麼你該花點時間,把事情對自己的重要性做一個排序。
解方二、若真的捨不得割捨,就直接預定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把這個割捨掉的事物找回來,那麼就不需要時時惦記著這個暫時被自己割捨的事物。
*心理學小科普:「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
想到認知,我們一般會認為這是一個高層次的心智活動,感覺上它和比較低層次的肢體動作之間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很多研究都發現,人的運作是身心合一的,會彼此影響。你的心智活動,會影響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動作,也會影響你的心智。以情緒為例子,過去就有研究發現,如果你一直做把東西往上放的動作,你會因為往上這樣的肢體動作,情緒變得比較正面。相對的,如果你一直做把東西往下擺的動作,你的情緒會變得比較負面。或是你如果一直假裝在笑,時間久了,因為生理上的反饋,也會讓大腦覺得你在笑,會引發跟「笑」有關聯的後續反應。所以,大家在想要改善自己的心智運作時,不妨從改善身體動作開始,再讓身體反饋去改變心智運作,會比較容易做到。
開啟高效生活的小練習
1.盤點生活中五個不一定要由你來完成的事情。
➥藉此,你可以練習做割捨(1)
(2)
(3)
(4)
(5)2. 每個月說服一位朋友,跟你一起做你很有熱情的事情。
➥藉此,你可以反思自己為什麼熱愛做這件事情,或許也會發現額外的原由3. 一天只幫自己設定最多三個要完成的目標。
➥藉此,你可以練習專注(1)
(2)
(3)4. 記錄自己做特定的事情,需要幾個單位的專心時間區塊。
➥藉此,你未來在規劃自己行程的時候,會更容易*舉例來說,你發現自己整理一週的行程,需要30分鐘,而你每次專心的時間區塊是10分鐘,就表示整理一週行程需要三個單位的專心時間區塊。
5. 練習一個星期都有固定的作息。
➥藉此,你會發現固定作息的好處,以及自己在什麼時候比較適合/不適合做怎樣的事情6. 每個月找一位朋友,教你做一件你還不會做的事情。
➥藉此,你可以提醒自己,還有所不足,不會過度自負7.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訂下自己需要完成哪些環節,不包含最終成果。
➥藉此,你可以練習看重過程,看淡結果
作者介紹|黃揚名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長年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認識心理學而受惠,目前經營「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銀髮心棧」、「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等網路平台和Podcasts。除了推廣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外,也參與「狗狗讀心術」和「瑞智莊園」等App的開發,幫助大家在生活中使用心理學。著作:《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的年齡,你決定就算數》、《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善用科學方法,處理生活大小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原標題:如果可以好好做一件事,就不要敷衍完成五件事)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