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確實對於人生初始階段的狀態有重大影響,但自我成長卻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客觀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也是給自己一次新的成長機會。
父母也是大環境的受害者
許多我們認為所謂的父母過錯,其實是我們以今天的文化概念去衡量的結果。這種做法對父母來說並不公平,因為他們也是大環境的受害者。父母的養育方式,大部分也是他們的家庭、文化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我們把自己所受的傷害全都怪罪到父母身上,其實就是讓一個個體背負了整個集體的過錯。
許多人從小都是接受打壓式教育,父母看似在打擊你,其實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謙虛是美德,驕傲自滿容易壞事的觀念;當父母要求你不要輕易冒險時,看似缺乏界限感,想要控制你。但如果我們回頭看他們成長的環境就會知道,在他們的年代能夠按部就班、穩定就是最好的生活。
當我們把父母放回到他們當時身處的環境就會發現,他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教育,甚至他們自己就經歷了混亂而破碎的原生家庭。
許多父母其實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他們為人父母,就會下定決心,絕對不要讓子女承受自己以前經歷過的痛苦。但是許多時候,他們雖然意識到上一代的錯誤為自己帶來傷害,卻又還是延續了這些過錯。這種心理創傷在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現象,在心理學稱為代際創傷。從「受害者」變成新的「加害者」,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和消化。
接受父母必然是不完美的存在
客觀看待原生家庭,代表我們要收起對父母理想化的期待。
小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崇拜父母,但是,隨著一次次的成長經驗,我們會慢慢調整心目中「理想化父母」的形象。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不再完美」的時候,就等於再度經歷一次與「理想父母」關係破碎的過程。
許多人在成年之後,仍然無法對父母的過錯釋懷。其實這個狀況的背後,正是隱含子女內心深處對父母「過於理想化」的期待:「我覺得我應該得到父母所有的愛與關注,但是我沒有。」或「我覺得父母應該是無所不能,但是父母並沒有做到。」是這些落空的期待,最終演變成父母的過錯。你對父母的期待有沒有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太過理想化的期待,也可能是偏見的來源。
因此,理解父母的不完美,是客觀看待傷害很重要的一步。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要接受自己成為不完美的父母,會面臨子女的失望和憤怒,也要接受自己終將成為讓孩子感到掃興的大人這樣的事實。
小時候的傷害很難逃避
童年時期的我們特別容易受到創傷,也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依賴自己的父母,這種生存本能,讓小時候的我們很難逃避來自父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