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在台北流行王芷蕾所唱的〈台北的天空〉,四、五年級甚至六年級生絕大多數人都會唱,也心有戚戚焉。歌聲訴說著風倦、雲累、自己的夢想消失了,但施振榮、張忠謀、郭台銘,加上這本書的主角─劉宇環,絕不承認這些心情。
1985年是台灣高科技關鍵期,張忠謀應李國鼎之邀,從美國紐約回國主持工研院,「以台灣人的聰明肯幹,有人帶,必大有成就」,他要把工研院打造成另一個貝爾實驗室。郭台銘正在從事連接器事業,成長速度快得讓美國連接器公司開始提告,怕他再壯大起來,占有全世界市場。
施振榮則逢人便訴說「將Acer打造為國際品牌」的夢想,他的屬下,血液中也流著同樣的使命感,三十餘歲的經理洪麗甯,單槍匹馬提著宏碁電腦,在冰天雪地的歐洲,以凍紅的手敲開一家家廠商的門,介紹宏碁的優點。「我們這一生,似乎就為這四個字Acer而活。」洪麗甯曾扳著四根指頭這樣說。
劉宇環也決定代表美國創投公司,與台灣交通銀行、長興化工、國民黨中央投資公司、裕隆,共同成立創投基金。從此,啟動了產業升級,更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的確,從那時開始,台灣的高科技彷彿成了自走引擎,不必上發條,不必加油,剎不了車,不知會衝到哪裡。當大家都鼓吹小政府、不要管政治、只要求小確幸,「創投業卻要大力集中眼光在政府上,政治穩定、政策鼓勵是最先要看到的。」劉宇環說。
此時接替孫運璿的財經閣揆俞國華,一上任就提倡國際化、自由化、民營化。他鐵腕打破多項特權壟斷,也繼續實施高科技獎勵條例,減免稅20%,投資創投基金的個人也可享受20%的優惠抵稅,促成1990年代的高科技一飛沖天。
劉宇環對政府各項自由化措施,當然樂觀其成。另一方面,當時很多人擔心台灣民主化會造成混亂,街頭抗議無日無之,在美國實際生活過,行遍天涯的他一點都不擔心,台灣公民教育厚實,民性溫和,喜歡追求美好生活(也包括愛發財)就不會走入極端意識。
順勢操作,豪爽心細
與交通銀行合資的國際創投成立後,劉宇環的創投人生正式起步,上陣時,碰到台灣個人電腦興起,躋身世界產業分工重要一環,先後組建了多個基金,募資超過4億美元,投資了太平洋兩岸兩百多家高科技公司,並取得豐厚回報。同時華登國際也在亞洲風險投資界建立名聲。「這就是趨勢,你順著趨勢,就好操作,這是創投要看的第二個關鍵。」
他自己和他投資的公司,俱為先行者,例如台灣第一個做SRAM的矽成電子、品牌知名度曾比宏碁還響亮的艾鉅電腦,甚至是曾為全球第一大數據機廠商的致福電子,每一家都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