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人毫不懷疑地相信自己必須努力往上爬,他們卻問這好不好玩。
看,新一代的孩子駕到了。這些反應迅速的孩子寧願表達自我,也不願取悅大人,與你情緒不成熟的父母限制你的行為相反。他們會自己做決定,對追求享樂毫不愧疚,對傳統的成就不以為然。難怪他們的父母都在搶購教養書籍。傳統的教養方式正在被新一代的孩子測試:準備好迎接Z世代!
如何管教Z世代的孩子?
令人吃驚的是,對重視成就的父母來說,軟硬兼施的管教法,也就是行為主義最推崇的方法,幾乎沒有什麼作用,反而讓這些孩子一開始導致衝突的行為更加根深蒂固。當父母試圖用說教的方式激勵Z世代的孩子時,他們很有可能會用「我自己判斷」的眼神看著爸媽。面對孩子不甩大人,接受處罰而毫不羞恥,不管大人怎麼逼迫都不放棄自己的觀點,你會怎麼做?噢,還有,這些孩子會很高興地接受獎勵,但不覺得自己應該要回報他人。他們是嚴師的惡夢。
與父母最擔心的狀況相反,這些精力旺盛、堅持己見的孩子並非反社會、邊緣化或愛挑釁,他們只是在做自己。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尊重(或不尊重)誰,主要動機是盡快滿足內在自我提示的需求。這些孩子很投入在有熱情的事物上,認為無法帶來自我實現的事就不值得去做,他們在特別感興趣的領域中總是步調飛快,但如果某項任務對他們來說不具個人意義,就會失去動力,甚至無法行動。
由於恐懼不是Z世代主要的動力來源,所以很難嚇唬他們順從。Z世代不會依賴大人告訴他們什麼是重要的事,而是往內心探尋。(「刺激嗎?開心嗎?好玩嗎?」)這些孩子是怎麼回事?我們大人毫不懷疑地相信自己必須努力往上爬,他們卻問這好不好玩?答案就在馬斯洛(Abraham Maslow)經典的人類動機金字塔「需求層次理論」中。
Z世代的需求在於「自我實現」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類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樣往上疊,從基本的生存需求上升至歸屬感和愛的需求,最後來到金字塔的頂端,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把所有低於自我實現的需求稱為「匱乏動機」(deficiency motivation),意思是被這些需求支配的人,認為生活就是要爭取生存、歸屬和地位。行為技術,像是讚美或處罰,非常適合用在任何依照匱乏動機過活的人身上,因為他們會向外尋求安全和獎勵。
Z世代就不是這樣了。辛勤工作的父母早在他們出生之前,就設法滿足了這些孩子層次較低的匱乏需求。他們從一開始就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頂端。這就是為什麼認同和榮譽不一定能夠激發這些孩子的動機。他們全心奉獻的父母提供了安全的家,總是從正面的角度看待他們,滿足了他們的尊重需求。Z世代不會為了得到歸屬感而把心思放在取悅他人,因為父母做得很好,確保這些孩子在父母心中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