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12小時募四千多萬,打破了台灣群募紀錄,競選團隊談其中秘辛

2018-08-23 15:22

? 人氣

如果將光譜的兩端定義為傳統的政治募款以及一般的群眾募資,柯文哲的群眾募資則介於兩者之間。比起傳統政治募款,柯文哲競選團隊願意清楚公布預算流向;但與一般群眾募資也不盡相同,捐贈者意不在拿取實體的「回饋」,更像是表達價值觀上的認同,文宣品在群眾募資的地位中更像是附加的「認同感徽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柯文哲競選團隊來說,群眾募資對比過去的傳統募款有兩大好處,第一是透過線上金流的限制,如便利商店匯款的限制,將個人的捐獻金額限定在《政治獻金法》的捐贈上限,「每一個流程都要符合《政治獻金法》」,邱昱凱再次強調。

第二則是嚴格檢視預算編列,因為募資網站上的資訊公開透明,所有的預算都列出了清楚的用處。「我們盡全力將所需的費用、每階段的目標都寫出來,」邱昱凱說,「不過募資規模跟支出真的很難抓,還好不斷有朋友、專業人士來給我們意見。」最重要的是,因為要事先提出預算,所以需要不斷檢視每一筆費用是否必要。

在第一階段募資金額達標後,柯文哲競選團隊馬上凍結多餘的款項,並宣告如果「夠用」,將不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募款。邱昱凱笑著說:「這與傳統的政治獻金募款,開個帳號、放個募款箱,讓支持者隨喜捐贈有天差地遠的差別。」

設計,是讓年輕人接觸政治的開始

柯文哲本次推出的文宣品中,並沒有號碼、頭像、名字等元素。(圖/數位時代)
柯文哲本次推出的文宣品中,並沒有號碼、頭像、名字等元素。(圖/數位時代)

華天灝希望可以用設計的力量,改變台灣選舉文化,而他也認為這件事情超越選舉的勝負意義。「過去選舉很『躁』,路上就是人頭、旗子、看板、號碼、名字,」華天灝說,「我們希望可以改變選舉文化,對我來說這件事很淺顯易懂,應該可以更好看一點吧?」

因此,在本次競選的設計概念上,柯文哲競選團隊朝向「講概念、談精神、闡述核心價值」前進,不論是代表「傾聽」的對話框堆疊起來的「K」字母,或是「keep it real」、「keep it possible」的標語。

文宣品部分,衣服、托特包、貼紙,除了圍繞著上述的原則之外,柯文哲競選團隊更認為,文宣品是讓年輕人接觸政治的第一線媒介。

「過去大街小巷的海報或看板,讓政治跟一般民眾的距離很遠,我們想讓政治溝通變得更親近,」華天灝說,「這些你真的願意穿著、戴著走在路上的 T 恤、包包、徽章,我想才有溝通效果。」

今天願意把文宣品穿在身上的年輕人,就有可能更深一步地主動了解政治,他才有可能主動去探討今天柯文哲是否有跟著當初的選舉理念在做事。主動了解,比一切的抱怨、謾罵、怨天尤人都更加有意義。政治要從「參與」開始,參與就會關心、關心就會要求、要求才會監督。這是華天灝與柯文哲競選團隊所認為,用設計降低政治接觸的門檻,改變台灣選舉文化的方式。

「設計就是拿來溝通的」華天灝說。不過,就算不談設計改變選舉文化、降低政治門檻的潛力,華天灝簡單的一句話,「你不想穿任何候選人的人頭在身上吧?」比什麼都更有力。

文/陳君毅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專訪】台灣史上時間最短、金額最高的募資,柯文哲競選團隊怎麼做到?)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