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看起來好吃」很大程度能刺激人類食慾。換句話說,食物外觀能否創造視覺美味的主觀印象,是主導食物銷售成績好壞的關鍵。這並非智慧型手機發明後才有的現象,《秀色可餐?:所謂的新鮮和健康,都是一場精心設計》作者提及,歐洲各國的酪農早在數百年前就開始為奶油調色,目的是因應不同季節和草料的變化,避免奶油顏色落差過大,影響消費者購買欲望。
酪農業是食品業中最早使用合成色素的行業之一。歐洲的酪農從14世紀就開始為奶油調色了,因此對於歐洲人來說,為奶油調色一直都是很普遍的做法。奶油的真正顏色會隨著季節變化,從夏季的亮黃色到冬季的淡白色,這些顏色取決於飼料種類、牛的品種和泌乳期。夏季時—尤其是從5月下旬到6月—牛都在綠色的草場上覓食時,這些青草富含胡蘿蔔素和葉黃素這兩種黃色色素,因此奶油的顏色是亮黃色。到了秋季和冬季,牧場上的草逐漸乾枯,牛的主食變成了乾燥的粗飼料和穀物,奶油也就變成了淡黃色。在品種方面,海峽島牛(Channel Island)生產的奶油通常比荷蘭牛(Holsteins)和愛爾夏(Ayrshire)的更黃。在泌乳期剛開始時(通常是初夏),由於冬天的牛都已經連續擠奶數個月了,鮮奶油和奶油的顏色往往會比冬天的顏色更深。初夏富含胡蘿蔔素的新鮮食物也會為奶油增添更豐富的口味、更多的營養。對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亮黃色也就代表了優良的食用品質。酪農和商人常把奶油在初夏的鮮豔顏色稱為「六月色」,並認為這是奶油最天然、最標準的顏色。
在企業廣泛使用合成食用色素之前,製作奶油時最常使用的色素是胭脂樹紅,這種色素是從胭脂樹(Bixa orellana) 的種子中提取出來的,胭脂樹紅的英文「annatto」指的就是胭脂樹的種子。使用胭脂樹紅調色的奶油,比使用其他調色原料(例如胡蘿蔔汁)的奶油更接近理想顏色,但是製作胭脂樹紅十分費時,通常需要3到4天。胭脂樹原產於中南美洲,依照這些地區的傳統,藉由人體彩繪和頭髮染上胭脂樹紅,抵禦包括疾病在內的邪靈,增加狩獵的成功率。原住民社區也會把胭脂樹用在生命循環方面的儀式、戰爭顏料以及為食物調色。1916世紀初,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後,胭脂樹便被引入了歐洲。英國、西班牙和法國從他們的殖民地進口色素,不僅可以為食物調色,還可以為絲綢和其他紡織品上色,這些殖民地包括厄瓜多爾、蓋亞那、牙買加和瓜地洛普島。胭脂樹變成了這些歐洲殖民地運往歐洲和北美的主要產品之一。牙買加是最早開始商業化製造胭脂樹提取物的殖民地之一,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