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跟大老闆彙報進度,我好焦慮。」
「能不能不去那個Party啊,見到生人我好焦慮。」
「我最近焦慮得上火,長好多口腔潰瘍。」
焦慮是很多時候必不可少的一種情緒,也逐漸成為生活中特別常見的「現代病」。
那麼,當我們說「焦慮」時,是在聊什麼?正常焦慮和臨床診斷的焦慮是一回事嗎?我這樣算焦慮嗎?我該怎麼評估我的焦慮呢?有什麼自助的辦法嗎?或者專業的治療方法呢?
一、焦慮是什麼?
焦慮,是包含了擔心、緊張、恐懼、尷尬等情緒的一種情緒的統稱,它同時還帶來了一些軀體上的生理喚醒,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眩暈、腸胃不適等軀體反應。
焦慮不是個壞事兒。焦慮通常會帶來兩種反應,Fight or Flight。
Fight(戰鬥)可以使我們獲得動力去做某事,對於焦慮和績效的研究得出的倒U型曲線也證實這一點,中等水準的焦慮可以得到最高的績效。
Flight(逃跑)可以幫我們回避掉無法應對的具有威脅的事物,如看到野獸時的焦慮促使我們逃跑躲避傷害。
過度的焦慮當然也不是個好事兒。過度的焦慮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帶來很多軀體上的不舒服,比如會經常覺得累、肌肉緊張、脖子酸疼,睡眠品質下降、幸福感降低等。總之,過度的焦慮不會讓人死掉,卻會讓人的生活品質下降很多。
二、正常焦慮與病理焦慮(焦慮障礙)的區別
注:病理焦慮是指臨床上認定的焦慮狀態,也被稱為焦慮障礙。
據統計,10個人裡,大概有3-4個人在這一生中會得某種焦慮障礙。另外,焦慮障礙是一種很難自癒的慢性疾病,一個人若在生命早期(比如童年、青少年)就得了焦慮障礙,如果不治療的話,大多數都會一直持續到其成年,直到生命終結。
正常焦慮與病理焦慮是在同一個維度上。我們人為地指定上面的某點為標準,這個點就是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左側的就是正常焦慮,右側的就是焦慮障礙。其實,那些未達診斷標準的高焦慮與達到診斷標準的焦慮障礙是沒有本質差異的。
三、高焦慮、病理性焦慮的評判標準
怎樣的焦慮是高焦慮、病理性的焦慮,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治療的焦慮呢?有幾個標準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它是否是與現實刺激相對應的?
你覺得你焦慮的強度和引起焦慮的事情的本質是否匹配,比如,理智上明明知道和別人打招呼不應該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情感上還是焦慮得不行,做不到。
焦慮症狀持續的時間是否太長了?
這種焦慮的感覺是否從小時候、青少年時期就是這樣?焦慮的症狀一直都存在?一直讓你不放鬆、不舒服,總感覺很累、很痛苦?
焦慮症狀在多大程度上干擾了你想要的生活?
比如是否每次考試或者演講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發揮得非常差?還是因為迴避社交帶來的焦慮,使自己的人際圈非常狹窄,而你其實很想要很多的朋友?這在評估焦慮症狀讓社會功能有了多大損害。
四、焦慮障礙有哪些?
社交焦慮
這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種焦慮。表現為在社交情境下的焦慮,包括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擔心被嘲笑、擔心自己出醜、擔心暴露自己焦慮的症狀(別人是不是看出來我的臉紅、手抖、聲音發顫)等等。
社交焦慮中有種「廣泛性社交焦慮障礙」,這些人害怕幾乎所有的社交情境;而有些人只是害怕某一類社交情境,比如說「演講焦慮」。
焦慮情緒產生了迴避,會避免去一些想去或者應該去的社交情境,比如,不能去參加朋友聚會、沒辦法在餐廳裡當著別人的面吃飯、因為害怕被聽到解手的聲音而不能上公共衛生間等。
社交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14-15%,且年輕人的社交焦慮患病率在逐年上升(這可能與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眾多社交媒介的出現有關)。
廣泛性焦慮
患病率第二大的焦慮障礙。表現為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過度、持續的焦慮。比如,總是想自己剛才說的話做的事對不對,工作表現怎麼樣,老闆有沒有生自己的氣,也會常常為自己和家人健康狀況擔心,甚至為朝鮮半島的安全局勢整日擔心等等。
在這種焦慮狀態中,自己意識到這種焦慮,但是沒法控制自己不去焦慮。比如,自己知道沒有必要因為這些而焦慮,但是抑制不住地去擔心。而這種焦慮也因無法控制,所以常常伴有心理痛苦和軀體不適,如緊張、易疲勞、無法集中注意、易怒、睡眠問題等。
因為伴隨諸多問題,一般很難識別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症狀,對很多患者而言,這是一個終生的問題,廣泛性焦慮障礙就像某種人格一樣,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裡。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5.4%,也就是說,在20個人裡,有一個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女性患病率大概是男性的2倍。老年人的患病率為平均水準的3-4倍。
驚恐障礙與場所恐懼
驚恐障礙是對某種軀體感覺(驚恐發作)的習得性害怕。
驚恐發作這種軀體感覺並不是很常見,約有3%-5%的人會偶爾有驚恐發作,但是對於曾經體會過的人來說,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以及帶來的心理上的害怕。
驚恐障礙單次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暫,幾分鐘或十幾分鐘,但是感覺非常強烈,伴隨著強烈的軀體上的不舒服感(比如心臟不舒服、胸悶、出不上氣感覺要窒息等)。病患本身突然有害怕的感覺,但來去難以預料,也缺乏線索。
驚恐障礙只是對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如心跳、呼吸等不需要控制的神經活動)的過度關注,並對這些活動賦予了一些災難化、威脅性的意義(比如感到心跳不太正常,以為自己要得心臟病死了等)。
場所恐懼是預期在某些特定場所(比如人多的地方、空曠的廣場等)會產生驚恐障礙中的軀體感覺,然後導致驚恐發作,擔心驚恐發作後的後果非常嚴重(比如自己會死、會在公路上駕車失控),因此就害怕去這些特定場所,從而導致社會功能的損害(比如沒辦法上班了、沒辦法出門了)。
場所恐懼有時會和驚恐障礙一起發生,叫做伴有場所恐懼的驚恐障礙,即驚恐障礙與驚恐發作的地點連接起來的情況。比如,曾在人多的商場發生過驚恐發作,之後會常害怕再去商場。這時候,就不再是單純的驚恐障礙,而是伴有場所恐懼的驚恐障礙了。
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由於與重要他人的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這在幼兒時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一般來說會隨著兒童對環境的適應而減少,最後消失。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大而漸漸減少,但是也有比較少的一部分人直到成年也有分離焦慮。
但如果一個學齡兒童,已經上學多年,還是會非常害怕與母親的分離,以至於每天都不想離開媽媽去上學,或者不能夠自己一個人在臥室裡睡覺,這就是有問題的分離焦慮障礙了。
特定恐懼
特定恐懼就是對某種特定事物的害怕。如有些人怕蛇、蜘蛛,有些人怕高、有些人怕封閉的空間(幽閉恐懼)、有些人怕看到血。
一般人的特定恐懼即便恐懼的強度很大,也不一定會對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干擾,比如怕蛇,不要去動物園看蛇就好了,對日常生活也沒什麼影響,不需要治療。
而有些人的特定恐懼就非常強烈,比如有人怕蛇,他不可以看到電視裡出現蛇的畫面,不能聽其他人發出「蛇」這個音,不能看書裡出現「蛇」這個字,甚至在大街上看到別人穿的蛇紋皮鞋也非常受不了。這就對生活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需要進行專業的治療。
看到這裡,你一定很想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自己評估焦慮狀況,還有哪些方法能夠緩解焦慮。
毫不猶豫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焦慮?
文/閆煜蕾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你好,我叫焦慮 | 當我們說「焦慮」時,是在聊什麼?)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