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唐人街」這些稱呼,真跟唐朝有關嗎?專家解析「大唐盛世」對後世影響到底有多深

2018-09-13 16:48

? 人氣

李淵,字叔德,出身於北朝關隴貴族,母親是隋煬帝生母的姐姐,七歲襲封唐國公。西元六一七年他率眾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西元六一八年五月稱帝,國號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唐朝的國號顯然與李淵曾經受封的「唐國公」有關,但是,他受封的稱號為什麼與「唐」有關,另外,「唐」這個名稱還有什麼別的意味。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從多種古代文獻中去探究瞭解的。

「唐」最初的兩個含義

先說「唐」這個字吧。「唐」除了地域名稱,本身最基本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大話、空話;另一個則是從大話空話演變而來,就是指「大」或者「空」,也可以指「虛」。

「大話、空話」顯然含有貶義,意思並不好。想必唐朝開國的統治集團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不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唐」來做王朝的名稱。

「大」的意思不必說,它可能是「唐」成為王朝名稱的一個理由。因為,後世還往往把唐朝稱作「大唐」,既顯示出天朝疆域、氣勢的宏大,也可以標榜朝廷的宏圖與氣度。而「空」和「虛」的意思就比較費解了。因為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空虛、空泛等意思。但是,古人說過:虛而多受。

現在我們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虛懷若谷」。這些意思都有很好的內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唐」因為「虛、空」等含義而被選作王朝名稱,大體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玄奘取經和唐的文化盛世

唐朝時期與外族、外國的社會文化交往也是這方面一個很好的佐證。表明唐朝雖然強盛,但是也具有包容接納的氣度。比如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明清小說《西遊記》,裡面有一位肩負使命,率三名僧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從西天取得真經的高僧,他就是大家口耳相傳的佛門高僧,三藏法師「唐僧」。而他的原型,正是唐朝的文化使者,漢傳佛教史上一名最偉大的譯經師——玄奘。

玄奘十三歲出家,西元六二九年從長安啟程西行,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達史稱天竺的古印度。隨後在那裡拜謁聖跡,尋訪名賢,誠心求教,探求真經,最後於西元六四五年回到長安。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梵文原本經書達六百五十七部,然後與弟子在十年間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外,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親身經歷的一百多個國家及傳聞中的幾十個國家的山川、風物和習俗等,為異域文化進入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探究「唐」的來歷,還有一種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從地域名稱以及唐朝皇室的姓氏「李」入手。

「唐」與李淵家族的淵源

前面剛剛提到過,李淵曾經受封「唐國公」。那麼,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唐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才有的?它背後又有哪些有關的故事與人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