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找不到家鄉味?紐約的台灣留學生最愛往這跑!

2016-02-22 16:25

? 人氣

到了紐約東村的聖馬克斯街,才發現世界另一頭的「小東京。」(圖/紐約學)

到了紐約東村的聖馬克斯街,才發現世界另一頭的「小東京。」(圖/紐約學)

歷經重重關卡,她,終於如願以償頂著「遠赴紐約攻讀碩士」的頭銜來到這座都市叢林。這不是她首次負笈紐約,幾年前打著遊學練英文的名目初踏大蘋果時,她即明瞭留學美國別無他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能給予求學之外的物質享樂和視野拓展。

她,記得那天從語言學校下課後,當地親友引領到東村的聖馬克斯街用晚餐,那一頓,比其他觀光客慕名而至的餐廳都要令她印象深刻──怎麼也想不到在太平洋的另一頭也有宛如新宿巷弄直接搬來的居酒屋,從狹窄店面到呼喊「以拉蝦」的店員以及烤盤上滋滋作響的串燒,使她想起某年春天和父母一起去東京賞櫻花。真要走出店門瞧見洋人面孔,才驚覺原來自己還在紐約。

紐約學17.jpg
真要走出店門瞧見洋人面孔,才驚覺原來自己還在紐約。

她,於是認定東村是紐約最好打牙祭的去處,下雨溼冷的午後上完「行銷策略與管理」,她憑著遊學紐約時的模糊記憶,穿過艾斯特街和那座黑色巨型方塊,隨機找間店點了豚骨拉麵配一小碟炒飯暖胃,紀念在臺北的日子總和三五好友一起到忠孝東路後巷吃一碗醬油拉麵。回家路上,她意外瞧見路邊還有小店賣章魚丸和鯛魚燒,興奮地惦記心底,準備下回再來嘗嘗味道。

她, 開始讚嘆紐約無所不有, 包羅萬象。從前在日本漫畫看到的炒麵麵包,東村的日式烘焙坊有賣;日本頻道介紹的天津丼,東村的中華料理館能吃到。在臺北最知名的和風洋食,甚至比不上東村隨便一家日式食堂的咖哩蛋包飯;大蘋果雖然沒有摩斯漢堡,但東村不乏更精緻的米漢堡鋪。

她,逐漸明白原來以聖馬克斯街為中心的幾條街區被紐約客稱「小東京」,因此東九街有地道的生魚片、壽喜燒不足為奇,內行點的必須去蕎麥麵屋品嘗冷麵浸泡醬湯的滋味,上清酒吧在爵士樂伴奏中微醺紓壓。

紐約學16.jpg
在紐約各處的唐人街找不到一絲認同,反而覺得東村最熟悉親切。

她,抱怨中國城太骯髒,法拉盛太遙遠,要購買雜貨塞滿冰箱,還好東村有日本超市,白米麵條品質更勝唐人街,肉片海鮮也沒有老外處理的騷味,最後還能帶包眼熟的日本進口零嘴結帳,或者一份鮭魚飯糰和秋刀魚便當做明天午餐。

她,煩惱西方人不了解東方人的髮性,不懂得如何用英文精確表達打薄、燙捲、挑染,但又不敢輕易信任中國城,冒著頂上鳥窩行走曼哈頓街頭的風險。所幸東村聚集許多日式美髮工作室,裝潢明亮,態度親切,從此成為忠實顧客,還得意和日籍設計師變成朋友,告訴對方自己遊遍阪神、京都、北海道,從小受大和文化薰陶。

她,雖然生長臺北盆地,爸爸是本省的鹽田草根,媽媽是外省的飄洋過海,卻不曾蹲坐路邊喝一碗肉羹湯,或是滿頭大汗地吸大滷麵。家族週末聚餐享用懷石料理,年度旅行去沖繩群島或伊豆半島。也難怪她在紐約各處的唐人街找不到一絲認同,反而覺得東村最熟悉親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